群書考索
- 1.1-
群書考索目錄
前集
- 2.1-
六經門
- 3.1-
卷之一
- 4.1-
易
- 3.2-
○卷之二
- 4.1-
書
- 3.3-
○卷之三
- 4.1-
詩
- 3.4-
○卷之四
- 4.1-
周禮
- 3.5-
○卷之五
- 4.1-
禮記
- 3.6-
○卷之六
- 4.1-
春秋
- 3.7-
○卷之七
- 4.1-
六經緫論上
- 3.8-
○卷之八
- 4.1-
六經緫論下
- 2.2-
諸子門
- 3.1-
○卷之八
- 4.1-
孝經
- 4.2-
論語
- 4.3-
孟子
- 2.3-
諸經門
- 3.1-
○卷之九
- 4.1-
諸經
- 4.2-
漢石經
- 4.3-
唐石經
- 4.4-
儀禮
- 4.5-
諸子百家
- 4.6-
河圖洛書
- 4.7-
太衍
- 2.4-
諸子百家門
- 3.1-
卷之十
- 4.1-
諸子
- 4.2-
百家
- 3.2-
卷之十一
- 4.1-
百家
- 2.5-
韻學字學門
- 3.1-
卷之十一
- 4.1-
字學
- 4.2-
韻學
- 2.6-
諸史門
- 3.1-
卷之十二
- 4.1-
史記
- 3.2-
卷之十三
- 4.1-
西漢書
- 4.2-
遷固緫論
- 3.3-
○卷之十四
- 4.1-
東漢書
- 4.2-
三國志
- 4.3-
晉書
- 4.4-
宋書
- 4.5-
齊書
- 4.6-
梁書
- 4.7-
陳書
- 4.8-
後魏書
- 4.9-
北齊書
- 4.10-
後周書
- 4.11-
南北史
- 3.4-
○卷之十五
- 4.1-
隋書
- 4.2-
齊梁陳書修撰緫類
- 4.3-
唐書
- 4.4-
五代史
- 4.5-
史通
- 4.6-
戰國策
- 4.7-
歴代起居注
- 3.5-
○卷之十六
- 4.1-
通鑑
- 4.2-
雜史
- 3.6-
○卷之十七
- 4.1-
宋朝國史
- 4.2-
歴代聖製
- 4.3-
宋朝御製
- 2.7-
聖翰門
- 3.1-
○卷之十八
- 4.1-
歴代聖翰
- 4.2-
宋朝御書
- 2.8-
書目門
- 3.1-
○卷之十九
- 4.1-
書目
- 4.2-
類書
- 2.9-
文章門
- 3.1-
○卷之二十
- 4.1-
賦
- 4.2-
詩
- 3.2-
○卷之二十一
- 4.1-
文章縁起
- 4.2-
評文
- 3.3-
○卷之二十二
- 4.1-
評詩
- 2.10-
禮門
- 3.1-
○卷之二十三
- 4.1-
歴代禮
- 3.2-
○卷之二十四
- 4.1-
朝儀
- 4.2-
宴享
- 4.3-
封禪
- 3.3-
○卷之二十五
- 4.1-
郊祀
- 3.4-
○卷之二十六
- 4.1-
郊祀
- 3.5-
○卷之二十七
- 4.1-
郊祀
- 4.2-
宋朝配享
- 3.6-
○卷之二十八
- 4.1-
明堂
- 3.7-
○卷之二十九
- 4.1-
廟制
- 3.8-
○卷之三十
- 4.1-
廟制
- 4.2-
宋朝宗廟裁制
- 4.3-
宋朝親饗
- 4.4-
祝交
- 3.9-
○卷之三十一
- 4.1-
禮書
- 4.2-
朝儀
- 4.3-
天地
- 4.4-
眞宗恭謝
- 3.10-
○卷之三十二
- 4.1-
明堂
- 4.2-
社稷
- 4.3-
雜祀
- 4.4-
時禘祫
- 4.5-
禘祫
- 4.6-
仲春群祀
- 3.11-
○卷之三十三
- 4.1-
禘祫類
- 5.1-
禘祫
- 5.2-
之時
- 5.3-
之制
- 5.4-
九獻
- 5.5-
一獻
- 5.6-
三獻
- 5.7-
五獻
- 5.8-
七獻
- 5.9-
賓客之獻
- 5.10-
配享
- 5.11-
先後之辨
- 5.12-
一二名之辨
- 5.13-
時享
- 5.14-
月
- 5.15-
薦新
- 4.2-
群祀類
- 5.1-
天子七祀
- 5.2-
周五祀三祀
- 5.3-
漢五祀
- 5.4-
唐七祀
- 5.5-
中霤
- 5.6-
四時以下
- 5.7-
五祀七祀論
- 5.8-
秦陳寳祀
- 5.9-
秦伏祠
- 5.10-
秦八神祠
- 5.11-
漢尤祠
- 5.12-
唐神農祠
- 5.13-
唐先農壇
- 5.14-
漢宣室
- 5.15-
唐壽星壇
- 5.16-
宋朝壽星壇
- 5.17-
風伯雨師
- 5.18-
司寒
- 5.19-
大火
- 3.12-
○卷之三十四
- 4.1-
[群祀類]
- 5.1-
太乙
- 5.2-
靈星
- 5.3-
髙媒
- 5.4-
雲
- 5.5-
太祠
- 5.6-
社稷
- 5.7-
朝日夕月
- 5.8-
四望
- 5.9-
四方
- 3.13-
○卷之三十五
- 4.1-
[群祀類]
- 5.1-
后土
- 5.2-
衣貉
- 5.3-
旅
- 5.4-
類
- 5.5-
造
- 5.6-
山川
- 5.7-
藉田
- 5.8-
親
- 5.9-
六宗
- 3.14-
○卷之三十六
- 4.1-
釋奠釋葉
- 4.2-
孔子祠七十二賢
- 4.3-
武成王廟
- 4.4-
告禮
- 4.5-
祈報
- 4.6-
恭謝
- 4.7-
壇壝
- 4.8-
牲牢
- 4.9-
牛羊牲
- 4.10-
血腥
- 4.11-
獻熟
- 4.12-
欎鬯秬鬯
- 4.13-
祼
- 4.14-
圭璧
- 4.15-
圭幣
- 3.15-
○卷之三十七
- 4.1-
鄉飲酒
- 5.1-
鄉飲禮
- 5.2-
鄉飲樂
- 5.3-
賓客酒
- 5.4-
水漿
- 4.2-
大飲蒸
- 4.3-
射
- 5.1-
射禮
- 5.2-
大射
- 5.3-
燕射
- 5.4-
賓射
- 5.5-
鄉射
- 5.6-
射服
- 5.7-
射樂
- 5.8-
射侯
- 5.9-
射地
- 5.10-
射中
- 5.11-
弓矢
- 3.16-
○卷之三十八
- 4.1-
旌旗
- 4.2-
佩綬帶
- 4.3-
冠帶
- 4.4-
衣裘
- 4.5-
鹵薄儀衛
- 4.6-
門觀
- 4.7-
宫殿
- 4.8-
䑓殿
- 4.9-
舘閣
- 4.10-
樓室
- 4.11-
唐車輿衣服令
- 4.12-
洪文㳂革
- 4.13-
王儉學士舘
- 4.14-
宋朝三舘
- 3.17-
○卷之三十九
- 4.1-
祀
- 4.2-
禮制
- 4.3-
禮器
- 4.4-
冕服
- 4.5-
車
- 2.11-
禮器門
- 3.1-
○卷之四十
- 4.1-
鹵薄車輅
- 5.1-
車制
- 5.2-
金根車
- 5.3-
耕車
- 5.4-
大使車
- 5.5-
小使車
- 5.6-
武剛車
- 5.7-
獮車
- 5.8-
辟惡車
- 5.9-
安車
- 5.10-
豹尾車
- 5.11-
鸞旗車
- 5.12-
皮軒車
- 5.13-
逰車
- 5.14-
羊車
- 5.15-
輪車
- 5.16-
象車
- 5.17-
黄鉞車
- 5.18-
四望車
- 5.19-
白鷺車
- 5.20-
錄車
- 5.21-
武車
- 5.22-
徳車
- 5.23-
顯慶輅
- 5.24-
元豊五輅
- 5.25-
記里鼓車
- 5.26-
指南車
- 3.2-
卷之四十一
- 4.1-
[車輅旂常冕服]
- 5.1-
輦輿
- 5.2-
月令車馬之制
- 5.3-
大路
- 5.4-
火路
- 5.5-
諸侯大夫士庻等車
- 5.6-
祈常
- 5.7-
常
- 5.8-
祈
- 5.9-
旗
- 5.10-
旟
- 5.11-
旐
- 5.12-
旜
- 5.13-
物
- 5.14-
𣄚
- 5.15-
旌
- 5.16-
翿旌
- 5.17-
龍旃
- 5.18-
歴代冕服冕制
- 5.19-
玄端
- 5.20-
毳冕
- 3.3-
卷之四十二
- 4.1-
[車輅旂常冕服]
- 5.1-
絺冕
- 5.2-
元冕
- 5.3-
禆冕
- 5.4-
鷩冕
- 5.5-
山冕
- 5.6-
皮弁
- 5.7-
韋弁
- 5.8-
冠弁
- 5.9-
幞頭
- 5.10-
冠制
- 5.11-
緇布冠
- 5.12-
母追冠
- 5.13-
章甫冠
- 5.14-
委貌冠
- 5.15-
惠文冠
- 5.16-
進賢冠
- 5.17-
獬豸冠
- 5.18-
長冠
- 5.19-
翼善冠
- 5.20-
進徳冠
- 5.21-
齋冠
- 5.22-
通天冠
- 5.23-
遠遊冠
- 5.24-
高山冠
- 5.25-
方山冠
- 5.26-
非冠
- 5.27-
樊噲冠
- 5.28-
敵冠
- 5.29-
建華冠
- 5.30-
巧士冠
- 5.31-
黄冠
- 5.32-
冠禮
- 5.33-
天子始冠之冠
- 5.34-
諸侯始冠之冠
- 5.35-
裘制
- 5.36-
大裘
- 5.37-
狐白裘
- 5.38-
狐青裘
- 5.39-
韍韎韐深衣
- 3.4-
卷之四十三
- 4.1-
后服
- 5.1-
緫論
- 5.2-
禕衣
- 5.3-
榆狄
- 5.4-
闕狄
- 5.5-
鞠衣
- 5.6-
展衣
- 5.7-
椽衣
- 5.8-
后之服
- 5.9-
夫人之服
- 5.10-
九嬪服
- 5.11-
世婦服
- 5.12-
女御服
- 5.13-
王公夫人服
- 5.14-
王之孤之妻服
- 5.15-
王之卿大夫之妻服
- 5.16-
王之士之妻服
- 5.17-
二王後與二伯夫人
- 5.18-
侯伯之夫人服
- 5.19-
子男之夫人服
- 5.20-
諸侯之媵御服
- 5.21-
諸侯之孤卿之妻服
- 5.22-
諸侯之大夫之妻服
- 5.23-
諸侯之士之妻服
- 5.24-
後漢后服
- 5.25-
貴人服
- 5.26-
長主服
- 5.27-
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上一千石夫人服
- 5.28-
公主貴人妃以上服
- 5.29-
特進列侯以上妻服
- 5.30-
六百石以上妻服
- 5.31-
三百石以上妻服
- 5.32-
晋后服
- 5.33-
三夫人服
- 5.34-
九殯服
- 5.35-
太子妃服
- 5.36-
長公主公主服
- 5.37-
郡縣公侯夫人服
- 5.38-
特進至二千石夫人服
- 5.39-
唐后服
- 5.40-
衆婦人服
- 5.41-
宋朝后服
- 4.2-
舄屨
- 5.1-
周家王及后之舄屨
- 5.2-
命屢功屨
- 5.3-
佩玉
- 5.4-
采就
- 5.5-
帶
- 5.6-
佩魚
- 5.7-
贄儀
- 3.5-
○卷之四十四
- 4.1-
圭笏
- 5.1-
朝聘圭壁大圭
- 5.2-
冐圭
- 5.3-
鎮圭
- 5.4-
桓圭
- 5.5-
信圭
- 5.6-
躬圭
- 5.7-
穀璧
- 5.8-
蒲璧
- 5.9-
牙璋
- 5.10-
穀圭
- 5.11-
大琮
- 5.12-
琬圭
- 5.13-
琰圭
- 5.14-
聘享圭璧穀蒲繅藉
- 5.15-
璧羡
- 5.16-
蒼璧
- 5.17-
黄琮
- 5.18-
青圭
- 5.19-
赤璋
- 5.20-
白琥
- 5.21-
玄璜
- 5.22-
兩圭有邸
- 5.23-
圭璧
- 5.24-
璋邸射
- 5.25-
圭瓉
- 5.26-
瓉槃
- 5.27-
璋瓉
- 5.28-
大璋瓉
- 5.29-
中璋瓉
- 5.30-
邊璋瓉
- 5.31-
圭幣
- 5.32-
笏
- 3.6-
○卷之四十五
- 4.1-
樽罍
- 5.1-
罍樽
- 5.2-
象樽
- 5.3-
黄目樽
- 5.4-
犠樽
- 5.5-
著樽
- 5.6-
壷樽
- 5.7-
大樽
- 5.8-
山樽
- 5.9-
雞彛
- 5.10-
鳥彛
- 5.11-
斚彛
- 5.12-
虎彛
- 5.13-
蜼彛
- 5.14-
大罍
- 5.15-
瓢齎
- 5.16-
唇樽
- 5.17-
酒壷
- 5.18-
概樽
- 5.19-
樽彛
- 5.20-
罍
- 5.21-
䟽布巾
- 5.22-
布衣
- 5.23-
龍勺
- 5.24-
舟
- 4.2-
爵斚
- 5.1-
玉爵
- 5.2-
匏爵
- 5.3-
觚
- 5.4-
觶
- 5.5-
爵
- 5.6-
角
- 5.7-
觥
- 4.3-
器用
- 5.1-
筥
- 5.2-
簋方
- 5.3-
卣
- 5.4-
簋
- 5.5-
簠
- 5.6-
敦
- 5.7-
爼
- 5.8-
梡爼
- 5.9-
嶡爼
- 5.10-
椇爼
- 5.11-
豆
- 5.12-
籩
- 5.13-
甕
- 5.14-
登
- 5.15-
瓦甒
- 5.16-
畢
- 5.17-
棜
- 5.18-
禁
- 5.19-
篚
- 5.20-
柶
- 5.21-
匜
- 5.22-
洗
- 5.23-
洗罍
- 5.24-
盥盤
- 5.25-
几杖
- 5.26-
几席
- 5.27-
几
- 5.28-
杖
- 5.29-
席
- 5.30-
屏風
- 5.31-
皇邸
- 5.32-
黼扆
- 5.33-
帷幕
- 5.34-
簾
- 5.35-
方諸
- 5.36-
鏡
- 5.37-
盤杅
- 5.38-
韋絃
- 5.39-
舟楫
- 5.40-
網
- 5.41-
欹
- 5.42-
廪
- 3.7-
卷之四十六
- 4.1-
鼎
- 5.1-
牛鼎
- 5.2-
羊鼎
- 5.3-
豕鼎
- 5.4-
黄帝鼎
- 5.5-
禹鼎
- 5.6-
晉鼎
- 5.7-
正考父鼎
- 5.8-
汾隂鼎
- 5.9-
后土鼎
- 5.10-
雒山鼎
- 5.11-
南單于鼎鼐
- 5.12-
器用緫論
- 4.2-
璽
- 5.1-
周璽
- 5.2-
秦璽
- 5.3-
漢璽
- 5.4-
後周璽
- 5.5-
唐璽
- 5.6-
宋朝璽
- 4.3-
印綬
- 5.1-
周制
- 5.2-
漢制
- 4.4-
符節
- 5.1-
周制
- 5.2-
漢銅虎符
- 5.3-
竹使符
- 5.4-
蘇武節
- 5.5-
唐大軍節
- 5.6-
銅魚符
- 5.7-
銀莬符
- 5.8-
交魚符
- 5.9-
廵魚符
- 5.10-
傳信符
- 5.11-
雙龍符
- 5.12-
麟符
- 5.13-
青龍符
- 5.14-
朱雀符
- 5.15-
騶虎符
- 5.16-
元虎符
- 5.17-
木契符
- 5.18-
玉契
- 5.19-
英蕩
- 4.5-
刀劒
- 4.6-
愽物
- 2.12-
樂門
- 3.1-
卷之四十七
- 4.1-
樂
- 4.2-
律
- 4.3-
奉夫樂
- 4.4-
奉神祗樂
- 4.5-
奉祖宗樂
- 3.2-
卷之四十八
- 4.1-
樂名
- 5.1-
樂總論
- 5.2-
五聲
- 5.3-
八音
- 5.4-
天樂
- 5.5-
伏羲樂
- 5.6-
神農樂
- 5.7-
黄帝樂
- 5.8-
少皥樂
- 5.9-
顓帝樂
- 5.10-
帝嚳樂
- 5.11-
堯樂
- 5.12-
舜樂
- 5.13-
禹樂
- 5.14-
湯樂
- 5.15-
周樂
- 5.16-
秦樂
- 5.17-
漢樂
- 3.3-
卷之四十九
- 4.1-
樂名
- 5.1-
漢樂
- 5.2-
魏樂
- 5.3-
晋樂
- 5.4-
宋樂
- 5.5-
梁樂
- 5.6-
陳樂
- 5.7-
後魏樂
- 5.8-
北齊樂
- 5.9-
後周樂
- 5.10-
隋樂
- 5.11-
唐樂
- 3.4-
卷之五十
- 4.1-
樂名
- 5.1-
宋朝樂名
- 4.2-
樂器
- 5.1-
黄帝鍾
- 5.2-
舜琴
- 5.3-
禹五音
- 5.4-
漢磬
- 5.5-
晋古尺
- 5.6-
梁笛
- 5.7-
後周律
- 5.8-
宋朝樂
- 3.5-
卷之五十一
- 4.1-
樂器
- 5.1-
鼓
- 5.2-
士鼓蕢桴
- 5.3-
足鼓
- 5.4-
楹鼓
- 5.5-
晋鼓
- 5.6-
雷鼓靈鼓
- 5.7-
路鼓
- 5.8-
鼗鼓
- 5.9-
提鼓
- 5.10-
鼛鼓
- 5.11-
鼗鼓
- 5.12-
鼙
- 5.13-
拊
- 5.14-
雅
- 5.15-
壎
- 5.16-
- 5.17-
琴
- 5.18-
瑟
- 5.19-
柷敔
- 5.20-
牘應
- 5.21-
笙竽
- 5.22-
簫
- 5.23-
簴
- 5.24-
篴
- 5.25-
籥
- 5.26-
管
- 5.27-
簧
- 5.28-
鍾
- 5.29-
磬
- 5.30-
編鍾磬
- 5.31-
簨簴
- 5.32-
堂上堂下樂金錞
- 5.33-
金鐃
- 5.34-
金鐸
- 5.35-
金鐲
- 5.36-
金鍾
- 5.37-
五聲
- 4.2-
樂舞
- 5.1-
舞
- 5.2-
周六舞
- 5.3-
西漢舞
- 5.4-
唐三大舞
- 5.5-
宋朝文武
- 5.6-
二舞
- 5.7-
大仁之舞
- 5.8-
舞數
- 5.9-
舞衣
- 4.3-
樂歌
- 5.1-
歴代樂歌
- 5.2-
漢樂歌
- 5.3-
宋朝樂歌
- 3.6-
卷之五十二
- 4.1-
律類
- 5.1-
十二律
- 5.2-
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宫
- 5.3-
歴代製造
- 5.4-
歴代樂律
- 2.13-
律吕門
- 3.1-
卷之五十三
- 4.1-
律吕
- 5.1-
緫論
- 5.2-
五音尊卑清濁
- 5.3-
八音本五聲
- 5.4-
律吕相生之
- 5.5-
律吕相乗之數
- 5.6-
聲律生於日辰
- 5.7-
律吕傳授之
- 5.8-
變宫變徵之
- 5.9-
鍾律
- 5.10-
律管
- 5.11-
律空
- 5.12-
九數
- 5.13-
度量權衡
- 5.14-
斛藪秉筥稯杔
- 5.15-
尺
- 5.16-
造律之時
- 5.17-
後周正律
- 5.18-
宋朝考正音律
- 2.14-
曆數門
- 3.1-
卷之五十四
- 4.1-
曆
- 5.1-
三代以前歷法
- 5.2-
漢暦
- 5.3-
魏暦
- 5.4-
晋暦
- 5.5-
南朝暦
- 5.6-
北朝暦
- 5.7-
北齊暦
- 5.8-
後周暦
- 5.9-
隋暦
- 5.10-
唐暦
- 5.11-
五代暦
- 5.12-
宋朝暦
- 5.13-
章蔀紀元緫論
- 5.14-
辨差
- 5.15-
疑難
- 3.2-
卷之五十五
- 4.1-
曆
- 5.1-
古今暦名立元
- 5.2-
起數
- 5.3-
施用久近因襲
- 5.4-
創改
- 5.5-
精宻
- 5.6-
自舉
- 5.7-
踈舛
- 5.8-
舎而復用
- 5.9-
暦家爭下傳會
- 5.10-
假售
- 4.2-
閏餘
- 5.1-
閏緫論
- 5.2-
筭閏法
- 5.3-
大象閏
- 5.4-
閏以正時至朔同日
- 5.5-
積餘置閏
- 5.6-
斗指兩辰
- 5.7-
失閏
- 5.8-
閏差
- 5.9-
詔王居門
- 4.3-
時令
- 5.1-
帝王時令
- 5.2-
夏小正
- 3.3-
卷之五十六
- 4.1-
天文器
- 5.1-
三家言天
- 5.2-
蓋天
- 5.3-
宣夜
- 5.4-
渾天緫論
- 5.5-
宋朝渾儀
- 5.6-
璣衡
- 5.7-
土圭
- 5.8-
水平
- 5.9-
致日
- 5.10-
致月
- 5.11-
刻漏
- 4.2-
占候
- 5.1-
候氣
- 5.2-
雲氣
- 3.4-
卷之五十七
- 4.1-
星官
- 5.1-
星官
- 4.2-
天文
- 5.1-
天文經星
- 5.2-
二十八宿
- 5.3-
十二次度數
- 5.4-
七曜
- 5.5-
十二辰十二土
- 5.6-
中星
- 5.7-
三辰五星
- 5.8-
十二風
- 5.9-
八風
- 5.10-
天漢起没
- 4.3-
災祥
- 5.1-
祥瑞
- 5.2-
灾異
- 5.3-
諸儒言災異
- 2.15-
天文門
- 3.1-
卷之五十八
- 4.1-
天文
- 4.2-
中星
- 4.3-
分野
- 4.4-
混天儀
- 4.5-
刻漏
- 4.6-
暦
- 2.16-
地理門
- 3.1-
卷之五十八
- 4.1-
江左經略中原
- 4.2-
荆襄形
- 4.3-
江淮形
- 4.4-
江淮襄陽形
- 3.2-
卷之五十九
- 4.1-
州郡
- 5.1-
二十八舎次分野圖
- 5.2-
江源
- 5.3-
唐一行山河兩戒
- 5.4-
歴代帝王郡邑
- 5.5-
河源
- 5.6-
古豫
- 5.7-
古今辨州郡區域
- 5.8-
古青
- 5.9-
古兖
- 5.10-
古冀
- 5.11-
古徐
- 5.12-
古梁
- 5.13-
古雍
- 5.14-
古揚
- 5.15-
古荆
- 5.16-
古揚之化境
- 5.17-
古揚之南境
- 5.18-
辨四瀆
- 5.19-
古今地理廣狹
- 5.20-
辨河源
- 5.21-
辨三江
- 5.22-
辨江淮
- 5.23-
辨九江
- 5.24-
伊洛澗
- 5.25-
辨泗
- 5.26-
五嶺
- 5.27-
五嶽
- 5.28-
辨非九州之地
- 5.29-
辨華山
- 5.30-
神農始有理數
- 5.31-
太乙曰未野
- 5.32-
顓頊帝嚳始别九州
- 5.33-
黄帝推分星制天下
- 5.34-
堯立九州
- 5.35-
皇帝方立萬國
- 5.36-
禹貢九州之制
- 5.37-
舜立九州之制
- 5.38-
殷封商國
- 5.39-
殷商夏制
- 5.40-
周禮國經野
- 5.41-
春秋列國
- 5.42-
戰國七椎
- 5.43-
秦置三十六郡
- 5.44-
西漢郡國
- 5.45-
唐置十五道城里
- 5.46-
漢異姓八王之地
- 5.47-
漢吳楚七國
- 5.48-
東漢郡國
- 3.3-
卷之六十
- 4.1-
[州郡]
- 5.1-
魏州郡
- 5.2-
蜀州郡
- 5.3-
吳州郡
- 5.4-
西晋郡
- 5.5-
東晋中興郡國
- 5.6-
劉宋南國土宇
- 5.7-
蕭齊南國土宇
- 5.8-
蕭梁南國土宇
- 5.9-
南陳南國土宇
- 5.10-
元魏北國土宇
- 5.11-
後齊北國土宇
- 5.12-
後周北國土宇
- 5.13-
隋廢郡為州
- 5.14-
隋改州為郡
- 5.15-
高改郡為州
- 5.16-
唐置十道
- 5.17-
唐置督府
- 5.18-
唐採訪使及節度經略
- 5.19-
唐郡名
- 5.20-
江南道
- 5.21-
唐藩鎮
- 5.22-
朱梁及十一國土宇
- 5.23-
後唐及五國地理
- 5.24-
石晉及七國地理
- 5.25-
劉漢及六國地理
- 5.26-
郭周及七河地理
- 5.27-
宋朝肇造混一
- 5.28-
及升改廢置州郡
- 5.29-
元豊九域志
- 5.30-
化外州郡
- 5.31-
升改廢置州郡
- 5.32-
廣南升改二
- 5.33-
開置
- 5.34-
五路
- 5.35-
成都廢改一
- 5.36-
利路升一
- 5.37-
廢二
- 5.38-
潼川升改四
- 5.39-
夔升改一
- 5.40-
開置一
- 5.41-
永興升一
- 5.42-
廢二
- 5.43-
陝西化外升改二
- 5.44-
河北化外升改二
- 5.45-
府號郡名多㳂唐舊號不同者七
- 3.4-
卷之六十一
- 4.1-
風俗
- 5.1-
堯舜
- 5.2-
三代
- 5.3-
漢
- 5.4-
唐
- 5.5-
諸國風俗
- 5.6-
歴代所尚
- 5.7-
緫論
- 4.2-
夷狄
- 5.1-
卷之六十一
- 6.1-
東夷
- 6.2-
南蠻
- 6.3-
四域
- 3.5-
卷之六十二
- 4.1-
夷狄
- 5.1-
北狄
- 5.2-
緫論
- 4.2-
要害
- 5.1-
戰國
- 5.2-
漢備北虜要害
- 5.3-
三國六朝要害
- 5.4-
自江南至河鎮守之地
- 5.5-
建康
- 5.6-
江淮表裏
- 3.6-
卷之六十三
- 4.1-
要害
- 5.1-
守江所以守淮
- 5.2-
江流上下
- 5.3-
江水
- 5.4-
江陵
- 5.5-
九江
- 4.2-
户口
- 5.1-
三皇
- 5.2-
堯
- 5.3-
舜
- 5.4-
禹
- 5.5-
湯
- 5.6-
周
- 5.7-
春秋
- 5.8-
戰國
- 5.9-
秦
- 5.10-
前漢
- 5.11-
後漢
- 5.12-
魏武
- 5.13-
劉備
- 5.14-
孫權
- 5.15-
晋
- 5.16-
宋
- 5.17-
齊
- 5.18-
梁
- 5.19-
陳
- 5.20-
後魏
- 5.21-
北齊
- 5.22-
後周
- 5.23-
隋
- 5.24-
唐
- 5.25-
國朝
- 4.3-
版籍
- 5.1-
周官
- 5.2-
漢興
- 5.3-
東晋
- 5.4-
梁武帝
- 5.5-
宋
- 5.6-
後魏
- 5.7-
齊
- 5.8-
唐
- 5.9-
國朝
- 4.4-
輿地
- 5.1-
前漢改秦圖書
- 5.2-
光武披輿地圖
- 5.3-
宋朝輿地圖
- 3.7-
卷之六十四
- 4.1-
田制
- 5.1-
黄帝
- 5.2-
虞夏殷三代
- 5.3-
周井田之制
- 5.4-
四丘為甸圖
- 5.5-
四都為同圖
- 5.6-
終十為同圖
- 5.7-
周十為封圖
- 5.8-
周甸郊稍縣都鄙
- 5.9-
畫野為井
- 5.10-
百乗千乗萬乗之别
- 5.11-
任民之法
- 5.12-
任田任地之法
- 5.13-
鄉遂異圖
- 5.14-
制鄉之法
- 5.15-
受田於鄉
- 5.16-
鄉之教令
- 5.17-
制遂之法
- 5.18-
受田於遂
- 5.19-
遂之教令
- 5.20-
不妨農時
- 5.21-
不廢養力
- 5.22-
勸之使耕
- 5.23-
驅之使耕
- 5.24-
貸歛以時
- 5.25-
遷徙有法
- 5.26-
緩急相侵
- 5.27-
有無相濟
- 5.28-
諸儒言井田不同
- 3.8-
卷之六十五
- 4.1-
[田制]
- 5.1-
宣公履畝
- 5.2-
滕文公問井地
- 5.3-
魏文侯赦民田
- 5.4-
漢因秦制
- 5.5-
秦孝公廢井田
- 5.6-
漢因秦制
- 5.7-
文公開籍田
- 5.8-
景帝徙民寛地
- 5.9-
武帝根田代田
- 5.10-
宣帝以公田假流民
- 5.11-
元帝假民田地
- 5.12-
成帝時兼并多者
- 5.13-
哀帝限民田
- 5.14-
平帝定墾田
- 5.15-
王莾更名王田
- 5.16-
元武檢復墾田
- 5.17-
順帝定墾田
- 5.18-
兩漢緫論
- 5.19-
晋武帝占田
- 5.20-
宋武帝定山湖之禁
- 5.21-
宋義帝墾起湖田
- 5.22-
宋文帝均田之制
- 5.23-
北齊始受田令
- 5.24-
後周創文官均田里
- 5.25-
隋文帝永業露分職田公觧田墾田之制
- 5.26-
唐口分世業
- 5.27-
周世宗均田
- 5.28-
宋朝田制
- 5.29-
諸儒論古今田制
- 5.30-
陸贄論限田
- 5.31-
崔寔言墾田
- 5.32-
牛僧孺論均田
- 4.2-
營田屯田
- 5.1-
漢武
- 5.2-
昭帝
- 5.3-
宣帝
- 5.4-
蜀諸葛亮
- 5.5-
晋羊祐
- 5.6-
東晋
- 5.7-
穆帝
- 5.8-
後魏
- 5.9-
北齊
- 5.10-
隋文帝
- 5.11-
唐
- 5.12-
宋朝
- 3.9-
卷之六十六
- 4.1-
水利
- 5.1-
禹分渠
- 5.2-
周溝洫之法
- 5.3-
成周緫論
- 5.4-
楚吳蜀水利
- 5.5-
魏水利
- 5.6-
秦鑿鄭國渠
- 5.7-
漢文帝水利
- 5.8-
武帝水利
- 5.9-
宣帝水利
- 5.10-
元帝水利
- 5.11-
西漢緫論
- 5.12-
後漢章帝水利
- 5.13-
順帝水利
- 5.14-
東晋水利
- 5.15-
宋水利
- 5.16-
後魏水利
- 5.17-
唐太宗水利
- 5.18-
髙帝水利
- 5.19-
憲宗水利
- 5.20-
宋朝水利
- 5.21-
古今水利緫目
- 5.22-
- 1.2-
群書考索目錄
後集
- 2.1-
官制門
- 3.1-
卷之一
- 4.1-
官數
- 附:
唐 虞 夏 商 周 秦 漢 後漢 魏 晋 宋 齊 梁 陳 後魏 北齊 後周 隋 唐
- 4.2-
官品
衣笏魚袋考弟附
- 附:
周 漢 後魏 魏 晋 宋 齊 梁 陳 後魏 北齊 後周 隋 唐 緫序 伏羲 共工 神農 黄帝 少是 顓帝 唐堯 虞舜 夏后 商 周 秦 漢 後漢
- 3.2-
卷之二
- 附:
唐
- 3.3-
卷之三
- 附:
唐
- 3.4-
卷之四
- 附:
緫序 宋初舊官制 元豊新官制 緫論宋初元豊官制
- 3.5-
卷之五
- 4.1-
百官類
- 附:
三公 三少 檢校官 參知政事 樞密院 宰相兼樞密 知樞密院事 同知樞密院事 兼樞密院事 樞密院副承旨 檢詳 編修
- 3.6-
卷之六
- 4.1-
百官類
- 附:
宗正 給事中 祠錄 御史臺 殿中侍御史 御史臺主簿
諫議大夫 司諫正言 補缺拾遺 史館 起居注 提舉 監修 修撰 檢討
- 3.7-
卷之七
- 4.1-
百官類
- 附:
翰林學士承旨 翰林學士 直學士院權直 列曹尚書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吏部尚書 吏部侍郎 吏部郎中 司封郎中 司勳郎中 考功郎中
- 3.8-
卷之八
- 4.1-
百官類
- 附:
户部尚書 户部侍郎 户部郎中 度支郎中 金部郎中 倉部郎中 禮部尚書 禮部侍郎 禮部郎中 祠部郎中 知貢舉 兵部尚書
兵部侍郎 兵部郎中 駕部郎中 刑部尚書 刑部侍郎 刑部郎中 比部郎中 工部尚書 工部侍郎 工部郎中 屯田郎中 六部監門 六部架閣
- 3.9-
卷之九
- 4.1-
九卿類
- 附:
太常寺卿 太常少卿 太常寺丞 太常愽士 太常寺薄 太社令 藉田令 大理寺卿 大理少卿 大理寺丞 大理司直 大理評事 大理寺薄 司農寺卿 司農少卿 司農寺丞 司農寺薄 太府寺卿 太府少卿 太府寺丞 太府寺簿
- 3.10-
卷之十
- 4.1-
秘書類
- 附:
秘書監 少監 秘書丞 秘書郎 校書郎 正字 有作郎 經筵 崇政殿説書 職名 觀 觀文殿學士 資政殿大學士學士 端明殿學士 閣學士學士 待制 龍圖閣 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 天章閣 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 寶文閣 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 顯謨閣 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 徽猷閣 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 敷文閣 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 煥章閣 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 華文閣 學士 直學士 待制 直閣 貼職 集英殿修撰 右文殿修撰 祕閣修襈
- 3.11-
卷之十一
- 附:
國子祭酒 國子司業 國子監丞 國子士 國子監主簿 國子正 國子錄 書庫 太學愽士 太學正 太學銀 武學愽士 武學諭 將作監 將作少監
將作監丞 將作監主簿 軍器監 軍器少監 軍器監丞 軍器監主簿 日暦所 會要所 勅令所
明定官 東宫太子詹事 太子左右庶子 太子左右諭德 太子□講侍讀 左右春坊
- 3.12-
卷之十二
- 4.1-
東宫官
- 附:
三師三少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慶寧堂 睿成堂 龍德宫
- 4.2-
王府官
- 附:
翊善 王府賛讀 王府直講 王府記室 諸王宫大小教授
- 4.3-
六院
- 附:
登聞檢院 登聞鼓院 進奏院
糧料院 審計院 官誥院
- 4.4-
四轄
- 附:
推貨務 都茶場 雜買務 雜賈塲 左藏庫 文思院
- 4.5-
三衙類
- 附:
三衙 殿前司 馬軍司 步軍司 閣職 知閣門事 周知閣門事 閣門宣賛舍人 閣門祗 閣門舎人 帶御噐械 四廂 環衛官
- 3.13-
卷之十三
- 4.1-
監司類
- 附:
監司 運使 主管運幹 帳幹 提刑 提幹
檢法 提舉常平茶塩 提幹 緫領 緫屬 都大提舉茶馬 都大提點坑治 主管提幹檢踏 提舉市船 安撫使 參議 參謀 機宜 撫幹 制置使 經畧使 京尹 留守
- 3.14-
卷之十四
- 附:
太守 邊守 通判 縣令 京令 縣丞 主簿 薦舉 銓選
- 3.15-
卷之十五
- 4.1-
考課類
- 附:
舜 周 秦 漢 三國 唐 宋朝 緫論
- 3.16-
卷之十六
吏禄類
- 附:
周 戰國 漢 後漢 北齊 後周 唐 梁 後唐 後周 宋朝 歴代禄數 周 漢 後漢 宋 梁 後魏 北齊 後周 唐 宋朝
- 3.17-
卷之十七
- 4.1-
職田類
- 附:
古 秦 漢 晋 後漢 隋 唐 宋朝
- 4.2-
任子
- 附:
古 舜 周 漢 晋 後魏 唐 後唐 宋朝 再考宋朝任子 再論任子得人 大臣不求任子
- 3.18-
卷之十八
- 4.1-
設官沿革類
- 附:
歴代 封爵 歴代 三等國
- 3.19-
卷之十九
- 4.1-
文階類
- 附:
寄祿官
- 3.20-
卷之二十
- 4.1-
武階類
- 附:
中衛大夫 武翼大夫 武功郎 進武校尉
- 4.2-
太史局類
- 附:
太史令 太史正 五官正 太史丞 太史局直長 靈臺郎 保章正 挈壺正
- 4.3-
醫官類
- 4.4-
外命婦類
- 2.2-
官門
- 3.1-
卷之二十一
- 附:
唐官制 唐考功九等法 唐三銓之法 唐六典 唐太宗定功臣 唐登瀛之選 宋朝官制 黄元禮崇官制 張演論官制 蔡允道官制論
- 3.2-
卷之二十二
- 附:
漢官 漢官 漢官 漢加官 郎中 爵 吏禄 漢官不分流品 鄉評 任子 雜流 待詔 辟除 薦舉 守試
- 3.3-
卷之二十三
- 附:
漢太初官名 漢刺史
- 3.4-
卷之二十四
- 附:
歴代守令 漢元功侯籍 漢侯籍本末 漢麒麟功臣 蘓武傳 漢建武封功臣 東漢表及本傳建武二年丁恭議封功臣
- 3.5-
卷之二十五
- 附:
官兵士風田賦刑法厯法 監司 守令 冗官 乆任 爵禄 銓選 諫諍 考課 循吏 薦舉
- 2.3-
士門
- 3.1-
卷之二十六
- 附:
學制類 九經
- 3.2-
卷之二十七
- 附:
學制類 小學
- 3.3-
卷之二十八
- 附:
學法類
- 3.4-
卷之二十九
- 附:
國子監解額 武學 總論
- 3.5-
卷之三十
- 附:
宗學 四門學 隋 唐 律學 梁 隋 唐 宋朝 書學 隋 唐 宋朝 筭學 隋 唐 宋朝 醫學 唐 宋朝 儒學 宋朝 緫論 蕃學 唐 宋朝
- 3.6-
卷之三十一
- 附:
天子學 虞 夏 商 周 周禮禮記掌學之官其名不同 諸州 鄉學 大小内外之下 天子視學 食三老五更 釋奠 周禮 禮記 漢 後漢 魏 晋 東晋 宋 南齊 梁 後魏 隋 唐 宋朝 釋菜
周禮 儀禮 唐 宋朝
- 3.7-
卷之三十二
- 附:
選舉教飬之法 禮記 周禮 春秋 漢選士之法 孝悌 力田 禄吏 多貲入粟 從事良家子 賢良 孝廉 茂才 射䇿 明經 任子 下詔特學 正召為愽士 公府辟召 上書童子 武勇 補試 魏九品中正 兩晋選士之制 宋代選士之制 齊代選士之制 梁代選士之制 陳代選士之制 後魏選士之制
北齊選士之制 後周選士之制 隋代選士之制 唐取士之科 秀才 明經 明法 明字 明筭 更三史 開元禮 道學 童子 俊士進士 愽學宏詞 宋朝取士之法 貢舉 賢良 宏詞 童子 武學 試教官 漕試 推恩 宗學
- 3.8-
卷之三十三
- 附:
春秋人才 歴代人才 人物 兩漢諸儒 唐諸儒
- 3.9-
卷之三十四
- 附:
唐取士之科 科舉 學校 教化 射 愽洽上 愽洽下 氏族
- 3.10-
卷之三十五
- 附:
姓 族 宗 大宗 小宗 百世不遷之宗 五世則遷之宗 有小宗而無大宗 有大宗而無小宗 有無宗亦莫之宗 異同 緫説 不贈姓
- 3.11-
卷之三十六
- 附:
分類緫攷貢舉 周 秦 漢 魏 東晋 宋 齊 梁 陳
後魏 北齊 隋 唐 宋朝
- 3.12-
卷之三十七分類緫攷
- 附:
貢舉 宋朝
- 2.4-
兵門
- 3.1-
卷之三十八
- 附:
兵制 將軍數圖 黄帝 顓帝 唐虞 夏 商周 緫論 内政圖 鄙制五屬圖 齊桓公 晋武公 魯成公 戰國 齊愍公 魏衛公 秦昭公
- 3.2-
卷之三十九
- 附:
南軍圖 衛尉圖 北軍圖 前漢 後漢 城門兵 郡國兵 調兵 發兵 西漢沿革 後漢 三國蜀 吳 魏 晋 後魏 高齊 府兵 西魏 周隋
- 3.3-
卷之四十
- 附:
府兵圖 唐 彍騎 方鎮 禁軍 宋朝兵制 緫論 衛兵 緫論
- 3.4-
卷之四十一
- 附:
兵制 州兵 緫論 緫論京師兵 緫論戍兵出戍 民兵 緫論
- 3.5-
卷之四十二
- 附:
用將 用兵 教閲
- 3.6-
卷之四十三
- 附:
兵食 緫論 兵噐 緫論
- 3.7-
卷之四十四
- 附:
馬政 凡市馬之處 凡招馬之處 凡馬之所出 凡馬群之號 凡馬屯巴之列 飬鋭軍馬社 牧養 緫論 又論馬 又緫論 緫論茶馬
- 3.8-
卷之四十五
- 附:
車戰 車戰再考 車戰之法 車戰之地 毁車而勝 用車而敗 緫論 舟師 緫論
- 3.9-
卷之四十六
- 附:
守邊 冗兵
- 3.10-
卷之四十七
- 附:
兵法 兵陣 統軍官 三衙 殿前司 馬軍司 步軍司 四廂 都緫管 副緫管 都鈴轄 鈴轄 兵馬都監 諸路將官 都統 副都統
- 3.11-
卷之四十八
- 附:
歴代兵 漢軍政 漢兵 漢材官車騎樓船 漢南北軍 漢雲臺諸將 漢宫備禦之䇿
- 3.12-
卷之四十九
- 附:
漢邊兵 漢兵將 漢唐邊備 唐府兵 唐藩鎮 唐南北衙 三國晋宋兵 用將 鐸將
- 3.13-
卷之五十
- 附:
御將 任將 兵食 兵法 兵噐 軍捷 軍旅 車戰 舟戰 馬政 馭夷狄 恢復 屯田
- 2.5-
民門
- 3.1-
卷之五十一
- 附:
風俗 井田代田限田均田求藥口分世業 籍田 井田 水利 農田 荒政
- 2.6-
財門
- 3.1-
卷之五十二
- 附:
漕運 常平義倉 蓄積 和糴 塩鐵酒茶 財用 税賦 賦税 兩税 唐今日賦税塩茶酒錢堵坑治銅禁 錢 楮
- 2.7-
賦税門
- 3.1-
卷之五十三
- 附:
田賦
論語 左傳 禹九等田賦 禹九等貢法 五服之賦 侯畿 甸畿 男畿 采畿 衛畿 蠻畿 鎮畿 成周國中之征 成周任地之法 成周任民之法 成周九賦九式九貢之法 成周立賦税之名 貢助徹之名 魏文增賦 秦孝公壞井田 始皇收太半之賦 漢田租 什五税一 合半田租 三十一税 權葢田租 此見不過二萬免 行所過免 初郡免 災郡免 給軍免 假田免 新田稍入 貸逋和 藁税 田税 漢山澤園地税 弛賦 魏武帝
晋食貨志 北晋舊制 魯宣田畝 成公丘田 哀公田畆 後周 唐制 還買地 括羡曰 分三賦 宋朝賦 税有四品 均税 蠲租 寛簡田之税 綬下户之租 禁受納情弊 折納 减上供數目 詔令監司通融州郡 漕臣條具州縣取民色目 修貢籍之利 論税簿之弊
- 3.2-
卷之五十四
- 附:
雜賦 折帛 和買預買 商税 天禧 財賦緫論 理財將
- 3.3-
卷之五十五
- 附:
漕運 禹 周 秦 漢 後漢 蜀 魏 晋 後魏 隋 唐 宋朝 統論 漕法 漕數 漕費 漕連得人 宋朝置官
- 3.4-
卷之五十六
- 附:
役 周 秦 漢 北齊 後周 魏 隋 唐 魏 出田穀 撥官田 官户混差 平糴常平義倉
平糴 齊 魏 晋 宋 後魏 唐 常平 漢 後漢 晋 南齊 後魏 隋 唐 宋朝 義倉 北齊 陳 隋 緫論 茶䀋 虞 夏 周 忝 漢 後漢 魏 陳 後魏 後周 隋 唐 唐平籴宋朝常乎宋朝義倉宋朝
宋朝 摧茶 再考宋朝 茶 交引 茶課
- 3.5-
卷之五十七
- 附:
再考宋朝 茶 貼引 罷茶貢 立三等茶法 筭茶三説 立法便民 緫論 論放法有五利 通商以收租 再考宋朝 䀋 産地 品目 引池為䀋 煑海為䀋 煑井 煑鹻 賣價 場監 交引 鈔法 新舊鈔 官鬻本末 塩課入數 河北塩首末 却羡餘 去昌州虚額
罷所漸塩禁 减蜀塩井課 革四川弊源 寛福建商禁 罷敷福建上四州人户塩 除效福建上四州塩夲錢 福建舊塩課名色 廣南榷塩 均廣西塩數 罷通州敷塩 究諸路塩場利害 循祖宗成法 緫論
- 3.6-
卷之五十八
- 附:
榷酒 古 禹 殷 周 漢 後漢 王莾 陳 後魏 隋 唐 宋朝 緫論 銅錢
夏 商 周 齊 太公 秦 秦 後漢 魏 蜀 吳
- 3.7-
卷之五十九
- 附:
東晋 宋 齊 梁 陳 後魏 北齊 後周 隋 唐 五代 晋
- 3.8-
卷之六十
- 附:
宋朝 鑄錢之目 鑄錢之監 設監之所 鑄錢條目 禁於外夷 禁過於外界 禁流於薄惡 禁銷於噐用 臣僚奏䟽 當二 當三
當十 折當之條今 錢文 錢陌
- 3.9-
卷之六十一
- 附:
鐵錢 虞 夏 後漢 梁 唐 五代 宋朝
- 2.8-
財用門
- 3.1-
卷之六十二
- 附:
財用門 楮幣 三代 夏 商 周 漢 唐 宋朝 坑治
黄帝 禹 湯 齊 漢 唐 宋朝 鬻爵 秦 漢 後漢 晋 後魏 唐 宋朝 漢爵級
- 3.2-
卷之六十三
- 附:
鬻僧 後漢 晋 僞泰 南齊 梁 魏 唐 後周 經緫制 月椿
會計錄 周 唐 宋朝 真宗景德會計錄 祥符會計錄 仁宗皇祐會計錄 英宗治平會計錄 神宗熙寧會計錄 哲宗元祐會計錄 景德天熙皇祐治平數目
- 3.3-
卷之六十四
- 附:
内庫 周 漢 後漢 唐 宋朝 奉宸庫 景福庫 元豊庫 貢獻 羡餘附 夏 周 漢 唐 宋朝 四夷方貢
續宋朝内庫 大觀東西庫 景福律詩 元豐庫銘
- 2.9-
刑門
- 3.1-
卷之六十五
- 附:
法禁 格法勑令 獄訟
- 1.3-
群書考索目録
續集
- 附:
卷之一 经籍门 河圖洛書 河圖象數 洛書範數 椎原圖書之數 推伏羲神禹書卦作範之原 辨劉牧易置圖書之失 先天圖 伏羲八卦次序 伏羲八卦方位 六十四卦次序 六十四卦方位 六十四卦圓圖 六十四卦方圖 續集
易傅序易非伏羲之書 易序易先天而出 易以理傅 易理無書 注易誤為害甚大易者聖人取象以形天下易道之用在人 聖人象天地作易
- 附:
卷之二易之書無窮 原易之象述易之㫖 先天之易伏羲八卦 文王八卦易之道 夔易從道 乾坤三索 大衍之數 四象之數 掛劫過揲之法 易乾坤之策 四營成易 用九用六 八卦之象 易取象於物 易精夔神說 參伍錯綜說 易之為教不同 易之著卦 觪占象變 明筮 讀易之法
- 附:
卷之三 易為六經之首 何以謂之周易 易一名含三羲 易卦何人所重 三易之所由作 卦辭爻辭難作 文王何以重卦爻 上下經法陰陽 上下篇錯綜天人 十翼無異說 上下篇加經字 易始乾坤終未濟 六十四卦相生
上經 乾坤垢復生卦 乾坤獨有文言 文言非聖人全文 乾坤九六之羲 乾坤位不居正 乾況位不言方 屯卦曷次乾坤 蒙卦果行育德 七日来復之羲 緯經之説爲當 房易緯難用 卦爻主方位節氣 孔氏據緯之術 上言物一言六 大象在录之後 小象在爻之下 下經 怕亨以濟三事 八卦對象次序 上下經對卦之次 易卦氣之始終 六十四卦卦氣 卦象之用不同 諸卦不言人事 䌓辭分上下為非
上繁舉十七卦 下繁取十三卦
- 附:
卷之四 書 書序之難信 三條 書序於孔子 序書羲例不同 古文傅於伏生 今文讀於安國 諸儒不見孔傅 鄭玄不見古文 科斗定為隷古 隷古不行於世 頑逹得罪於經 何以獨名為書 書何人加尚字 尚書名羲不同 尚書體例有十 尚書篇數存亡 尚書百篇次序 傅被傅注之作 堯舜禹湯名謚 虞夏之書同 左氏以虞書為夏 虞書
堯典曷為虞書 堯德兼言文思 舜德止言聦明 羲各重黎之後 羲和象中星定四時 寅賓寅餞之別 帝堯舉舜之意 舜典紀事不相屬 命官司脫簡重出 協時月同律度 舜五載一廵狩 舜命官或遜或否 舜咨二十二人 九共當為九丘 三謨何以不稱典 序禹謨曷先皐陶 禹謨何以加大字 舜禹臯陶稱稽古 益稷何以不稱謨 夏書 禹貢於夏書首 禹貢序不言作 禹貢治水順五行 五服遠近差等 五服貢賦之差
- 附:
卷之五 商書 湯哲何以稱王日 盤庚何以不言誥 太甲元年之疑 高宗曷任傅說 說命也於漢後 代黎之年不同 微子誥不言作 周書 泰誓非伏生所傅 武成非述作之體 武成一篇之㫖 天鍚禹為洪範 洪範皇極 皇極為至極 九疇次序之羲 九疇以五行為首 向歆傅洪範之非 福極合為一疇 太保何以作旅𤎅 大誥序文不同 周公營洛居上中 𠹬召相營洛周
諸儒議君夔非是 撫萬邦廵侯甸 虞周廵守異同 康王之誥分合 穆王非荒滛之主 穆王用夏刑之制 禮記以呂刑為甫刑 魯侯何以征徐戒 序何以終泰誓 雜辨 書僃帝王之道 尚書之難看 篇意之不同 三條 篇意序意之說 當求聖人之心 訓字之是非 遷史得罪於經
- 附:
卷之六 詩 作詩之由 詩思無邪 詩六羲 詩之教
詩之風 詩雅鄭不同部 詩體不同 詩序之辨 詩之傅授 詩禮樂又詩禮 詩所以宣民情 詩有正變美剌 召南有召公之詩周南無 周公之詩 觀詩見先王之風澤深厚 古人學詩知其大意 詩中和之理
- 附:
卷之七 詩二南 二南作於周初 二南王者之風 二南樂章之名 二南何以先國風 二南篇次之序 詩周南 南國何以無變風 卷耳后妃求賢
卷耳經叙之文 螽斯何以喻后 漢廣何獨稱南國 麟趾□周南之束 詩召南 甘棠何以美召伯 甘棠稱召公為伯 何彼穠矣為剌詩 詩𨚍鄘衛 變詩以事為次 𨚍鄘為變風首 二國何以同風 邯曷在三國之前 詩王國 王詩何以居變風 王風何經次衛 詩鄭國 鄭風何以次王 詩齊國 詩魏國
魏風何以次齊 詩唐國 唐風何以次魏 詩泰國 秦風何以次唐 詩陳國 詩曹國 詩禬國 檜風曷次於末 詩豳風 豳詩居變風末 豳風獨念公劉太王 豳詩何不列於雅 管蔡何以列於雅 詩二雅 雅頌何以稱什 雅題何以稱同
小雅大雅之別 小雅何以先大雅 大雅小雅之樂 諸侯曷用小雅之樂 小雅曷無剌厲王詩 鹿鳴何以先小雅 六月小雅之變 大雅 大雅正變之篇 公劉何列於大雅 詩周頌 三頌為體各異 頌詩何以言周 詩魯頌 魯僖何以有頌 魯公布皆史克所作 魯頌惟閟宮可疑 詩商頌 商頌著後王之羲 周太師何得商頌 宋何以無變風
雜論 風雅頌之體不同 詩剌顛倒之疑 論篇章散亡先後失序 古人學詩不同 宋朝傅授之學
- 附:
卷之八 禮記 多出孔門北子 五禮之所由始 禮有三起之羲 禮記雜出記録 非禮書者七篇 篇止各有所屬 記曲禮 曲禮所記五禮之疑 禮有經有變 線不敬是綂言 記王制 王制載事之非
記月令 月令之說不經 月令中星之疑 記文王世子 文王何以稱三朝 記禮運 禮運之言訛謬 記明堂位 明堂位載事之疑 記樂記 樂記作於漢世 論樂記之一篇 記儒行 儒行非孔子言 記郷飮酒 郷飮酒有四事
雜辨 禮書𨓜亡篇數 歷代禮樂存亡
- 附:
卷之九 周禮 周禮周公所制 篇名異見七□ 周官分合無稱 周官文不可行 周官職屬煩多 周官郷遂無法 郷遂都鄙之法 周官為治之煩 周官體制難行 周禮之書不可信 六官法天地四時 六官首序之同 六官職掌互見 六官互相參錯 稱官之名羲 序官之羲有二 歲時教師民里 六官皆有考 周公所立條貫 是周公意思
可見官法度 建太平之基本 為一代之法 禮天官 看天官大宰 天官象天所立 天官先後之次 冡宰職不言同 三公無正職 內宰綂御內治 王府內府分職 府史胥徒有無 王后參預處事 宮正內宰獨均稍食 序官與分職之辭異 禮地官 地官象地所立 五教十二教之別 鼓人六鼓之用 載師任地之法 畎澮溝洫之制 井地制田之例 王賦內外之制 宮城大小之制
春秋為百王之法 春秋之法大者 春秋之著書 春秋聖人之用 五經有春秋 春秋窮理之要 傅為按經為斷 謂之孔子刑書 春秋之大㫖 明道正誼之書 孔子因魯史作春秋 何以春秋名書 春秋不以日月為例 五始非褒貶之要 春秋之言有三 春秋之諱有四 春秋書有異辭 記事必具四時 無事必書首月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何以異於史 春秋何以不書征 春秋褒貶之異 春秋辭有隱直 春秋所書有喜怒 春秋書卜郊之别 春秋踰年即位 春秋書伐之例
春秋書盟之例 春秋其例不一 春秋三傅之學
- 附:
卷之十二 隱公 魯何以得稱元 何以黜周王魯 春秋何以不取隱 春秋何始魯隱公 八年曾鄭易田 威公 威公何以不書王 莊公 盟扈何以書日 閔公 元年書季子來歸 二年書告禘莊公 禧公
齊威葵丘之會 文公 曾郷何以不貶 躋僖公何以書 宣公 書不郊猶三望 稅畒何以書初 成公 作丘甲何以書 䣕陵之戰書晦 襄公 武仲如晉何不書 會于宋曷先侯 春無水何以書 昭公 鸜鵒來巢何以書 墨胘濫奔不書邾 城成周曷不書盟 定公
齊人歸魯當侵田 孔子隋三都 哀公 春秋終於𫊧麟 雜辨 子貢未可言春秋 子路未可見春秋 游夏不能措一辭 公榖不能書其意 三傅緫論 三傅何以並行 膏盲廢疾墨守之辨 隱公 三傅言二王同異 三傅言隱即位不同 成公 三傅言書王不同 三傅言蒸不同 莊公 三傅言不書即位不同 三傅言築館異同
三傅言鍚命不同 三傅言書狩不同 三傅言書丞不同 三傅言桓盟不同 三傅言來聘不同 三傅言用牲不同 三傅言仲孫來不同 僖公 三傅言乞盟不同 文公 三傅言不雨不同 三傅言宋楚平不同 成公 三傅言丘甲不同 三傅言歸汶陽田不同 襄公 三傅言城杞不同 三傅言書卜郊不同 昭公 三傅言書雩不同
定公 三傅言定無正始不同 三傅言齊人歸田不同 三傅言五月郊不同 哀公 三傅言用田賦不同 三傅言夔麟不同
- 附:
卷之十三 諸史門 史記 馬遷之書能蠱壞夫人之心 進奸雄羞貧賤有激而云 同前 載子貢游説五國之事為非 不當論商鞅桑宏羊之功 同前 亀策不當謂之 馬遷不當目項羽為王 辨葛洪論馬遷紀之非
夷齊而上賢臣尤多列傳不當以夷齊為首 述史記本末 馬遷去取無據 遷非有意於明道亦非有意於譏刺 分紀傳世家書表皆有深意 班固論馬遷先黃老崇勢利固之言為非 馬遷不當採次異聞以為 史記體之失撰録之煩 五帝紀世次顛錯 律書伯夷皆有深意 史記多出於後人之増益 表載十三國而不數呉猶春秋待越以夷狄 不當裂取六經傳紀之文 同前 不當與父俱稱太史公 同前 吕后不當列帝紀陳渉不當預世家 左傳史記前漢書 左傳不得為省史記漢書不得為煩
劉向所著多虛偽
- 附:
卷之十四 史記前漢書 與善隱而彰懲惡直而寛 同前 固依遷之藩籬 遷固皆有失 史記當呼漢祖為漢王漢書不當加以漢字 班史載陳渉事不當用遷史文皇甫謐載嚴君平事不當 用班史語 同前 史記不當以無恤為賢漢書不當以韓信為賢 言簡而意盡 遷固載事之矣 遷未為全得固亦未為全失 太史公諸表為是班固古今人表為非 遷固易地而處本無優劣 史記前後漢書
三史載虛文為非 互相譏誚 前漢書 不當蹈襲遷論以足其書不當取遷雄之自序 表書王侯號諡姓名皆有深意 固善採掇漢事充于簡册 同前 孺子不當書於莽 同前 不當以嚴延年比子貢冉有 漢書倣史記後人倣漢書 同前 漢書包舉一代 古今人表品藻失次 述漢書本末 相如乃自叙班固不知 同前 左傳荀悦漢紀 左傳非畧呉楚漢紀非簡匈奴 荀悦漢紀
不當以班彪王命論寘西漢之末 前後漢書 二史不當目更始為劉元 今前 後漢書 不當抑聖公於傅內登文叔於紀首 姓名既書題目又顯不當又摽為列女高隱之類 載更始事為非 論之外不當復有贊 紀載多失
- 附:
卷之十五 三國志 不發書魏為紀吳蜀為傅 同前 蜀書不當首標二牧次列先主 陳壽以父仇而謗蜀 後漢書晉書
不當因彼虛譽定為實録 同前 晉書 紀傅載記皆太宗之失為甚多 史家皆文詠之士競為綺艶不求篤實 史臣筆力短弱失事情 𣈆書本非御撰 多採小說為非 傅劉伶畢卓而取何事 正元元和之後皆長於文故述 史者為近古正觀開元之前猶短於文故述史者為得 罪於古 傅之所記載者十不得其六七賛之所褒貶者百不得其 一二 稱為御撰是掠美於群臣 梁陳隋周書 多正觀貴臣為父祖揚名
北史魏書 二十八君不當襲其虚號 隋書 不當依阮氏七録指晉朝劉石符姚等書為偽史 王邵袁充兩徒載繁辭 漢書唐書 儒林循吏獨行隱逸獨義孝友非漢唐美事 張湯杜周何不列酷吏蔡琰何以列女裴延齡何不列 奸臣 唐書 陸長源唐春秋懲勸皆有深意 唐書記名字官名多誤 同前 唐史官不如范曄陳壽所為故不能貶惡揚善 新唐書乃歐陽脩宋祁等刋脩
新書紀志表傅大數 新書帝紀所書之例 新書志傅所書之例 唐文人多而史才少 孫之翰論唐事皆舊史所不及 歐陽公條唐書不掩宋公之善 歐陽公撰唐書皆有深意 同前 人主觀史宰相條史之失 同前 人主觀史宰相監條之㢢 史通 各有可貶可褒者 通鑑 惟通鑑便人主觀覧 五代史 用春秋法 史官
世不易戰
- 附:
卷之十六 諸史 正史 編年 偽史 雜史 起居注 實録 故事 詔令 職官 元和國計簿 儀注 刑法 唐律令格式 唐律䟽 國史 國朝之史 和宗實録至高宗始定 記注 條撰 玉牒 實録
會要 日暦莫詳於建炎紹興之所録 實訓 正史
- 附:
卷之十七 文章門 古今之文 文緫論 諸家之文 文體 文用 文以氣爲主 文窮 歴代文章 出於自然者天下之文 文章辭逹而已 相如王褒以文倡於蜀 孔葛之文 文貴涵餋 東坡自評其文 道勝者文不難至 文不時大而顯 文不適用
文得於心而成於言 經羲穿鍳甚於詞賦 文章蹈襲 古文有三等 前輩文章各有所短 諸儒文章優劣 文以理為主 文隨時尚 文體文指文趣 宋朝文變 文章各有所長 近世文章之變 楚辭 楚辭類於詩 屈原作𩀌騷 楚辭諸篇之意 屈原之為人 諸家續楚辭 諸家楚辭篇次 反𩀌騷 緫集文集 緫集 人主文集 詩賦
漢唐叙詩賦 隋志論文體 論詩 歷代詩人之優劣 李賀之詩 韓杜集詩文之大成 觀文可以知人
- 附:
卷之十八 文選 蕭綂去取未為書善 滕五閣記不入文粹 品藻文章 翰墨門 字翰 有字書之始有字書之變 同上 右字之誤有四 同上 字音之失變於四方言語之殊惑於漢儒穿鍳之見 造字之本有六書 古詩音字
- 附:
卷之十九 律曆門 律曆 律曆志書 前漢律曆志 後漢附 緫論書志所由起 諸志皆祖太史公 唐史志曆不志律 漢曆之數起於黃鍾之龠 候氣律樂律由律異同 律度長短不同 侓圍周經不同 律呂上下生不同 律候氣之法不同 律氣盛徵不同 天地人三綂不同 三綂之實與三始之羲 黃鍾律數三復而得甲子
- 附:
卷之二十 律門 律數
生鍾分 生黃鍾 八觚筭法 乾坤之策二篇之爻 天地之數大衍之數 大衍筭法 九流筭法 周徑宻率
- 附:
卷之二十 律聲 律生於辰聲生於日 宫為五音之主與他音不同 黄鍾為聲律之本與諸律不同 七始為正聲旋宫不同 音始於宫窮於角 五聲所屬及清濁之説不同 冬至樂均清夏至樂均濁與本律清不同 聲十二律旋相為宮 一律生五音十二律生六十音六六三十六生三百六十 音以當一嵗之日 同上
五聲相生不同 十二均這制不同 十二笛長短之制不同上者荀勉所作下者梁武所作 荀勉苖律之制 五聲諧八音 八風括 律呂相生 十二鍾 無射鍾 律度 度所記 荀勉駁杜夔之尺阮咸駁荀勉之尺 律量 以尺制龠 古斛之制不同 積實為寸為圭抄撮升斛大小多寡之說不同 斛銘 律權衡 律權衡
- 附:
卷之二十二 暦門 暦 歷代曆 後漢姜岌斗分說 春秋所用何曆 晉志 唐志 曆不可執一 自唐至本朝曆名 暦久必差必湏更革乃善 同上 作曆當以儒者 曆元不同 太初暦元不同 日度歲差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周復不同 斗分不同 東井南斗度加減不同 孟春日度所在不同 日月周天度之餘 附閏 大餘小餘 春秋譏失閏釋者不同 釋火猶西流之說不同
魯曆不正以閏餘一之歲為節首 平朔定朔不同 日蝕議 月道陽曆 附隂曆
- 附:
卷之二十三 三正 太史公三正若循環之説 主夏時 真夏歴真周厯 易春秋天人之道 大衍曆 七十二候 長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觧節駟見而 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 同上 日躔 冬至日景有長短 黃帝合而不死名察發歡 同上 晦朔弦望章節紀元 章 章中章月 節 五十 五百六年會十年 紀元 日法 月法 閏法 會數會月會歲 周至 周天 月周 通法 策餘 小周大周 一行五星議 五星約法 緫堯夫立差法 曆有歲差之法 論堯夫立差法 楊雄無知法理 歷法先論太虛 曆知各有所本 曆差其來有漸 推暦各有所本 古今曆法不同 曆之差因日食
- 附:
卷之二十四 五行門
五行 漢五行志 一圖指傅這謬 一圖形今之意 隂陽生水火 金木火從煩 五行之相生 五行之相得 隂陽為水火 五行自隂陽 五行氣質 五行所生之序 五行循環相生 十是五行數 五行之序
- 附:
卷之二十五 禮樂門 禮樂 總論禮樂 夫子志四代禮樂 史記集經子為禮樂書 班固以庠序為禮樂之原 歐陽志論禮樂與刑政為二
禮樂以成教化 禮書鍾律 禮 禮總序 歴代禮 漢禮 郊祀分合不同 郊祭䟽數不同 移郊為明堂配享不同 郊丘明堂制度不同 郊丘明堂儀數不同 封禪郊丘明堂之意不同 同上 天地神祇位號不同 泰畤南北郊議論不同 六宗斛釋不同 太乙九官貴神 天下宮觀祠祀 太社太稷 籍田先農 □臘玉祀 風伯雨師雷師 嶽瀆山川 每歲常祀
- 附:
卷之二十六
親享太廟于郊 太廟原廟 廟室廟主祭器祭食 宗廟昭穆 論僖祖不當祧當為宋朝萬世之始祖 廟議得失不同 帝王夫子廟 忠臣孝子廟 徽號 朝會 常朝當參 入閣晚朝 朝服公昭 𪖠冠弁由幘㡌 爾佩韨邱綬 魚笏帶 圖畵衣冠 蒐苖獮狩 射享食鄉 冠昏喪祭 短□ 墓祭火葬 □服議
- 附:
卷之二十七 樂
序 成周郊廟樂律 歴代樂律 漢樂不古 宋朝樂律 本朝樂律之議 歴代郊廟樂章 郊廟鼓鼗筦絃 大祭小祀皆用樂 封禪獨不用樂 樂成感格 殿庭通用文武二舞 朝㑹用雅樂 讌樂 清樂 軍樂 樂曲調 樂音 樂音生於人心 樂律 聲音律笛鍾均 定律始於尺定尺始於黍 樂律定於近世之儒 聲律 侓呂 金聲玉根
樂器八音因革 樂縣 樂有八音之節 聲相聯如貫珠 樂未作擊鎛鍾 六十聲如甲子 論作樂體雷聲 樂者葢本乎政
- 附:
卷之二十八 封建門 封建 辨蘇子由古史論封建之不可復 封建則無夷狄亂華之患 罷封建而郡縣最是 封建乃天道之公郡縣乃一人之私 不必封建 分封之策文帝已行 異姓諸侯王表 諸侯王表 王子侯表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秦漢之際月表 諸侯王表 王子侯表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外戚恩澤侯表 封侯 周漢建封之意
- 附:
卷之二十九 官制門 歷代官制 緫序 職官表志 歴代官制因革 歴代官名沿襲 歴代改制不如省官 歴代正名不如務實 漢官制 官制有爵有職官又有加官 加官之制 光武省官非濟己私 政權必有所寄 比石中石試官守官
漢唐樂美名 唐官制 太宗省官固善不合有員外之置 開元六典象周為制 同上 宋朝官制 國初務實意 元豊改制因唐六典 政和改宦官武臣之制 新舊官制 省冗宮 權行守試
- 附:
卷之三十 三公 唐虞夏商周三公及宰相之職 辨周公為太師召公為太保畢公為司馬毛公為司空 周三公之官不必備 同上 前漢三公之名不正 同上
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即非三公 後漢三公之名不正 唐三公之名不正 秦漢晉魏隋唐三公之名不正 太子師保傅 三公九卿 武帝遷推三公九卿不拘常法 三省 總論 宰相總三省 論三省始置之由 三省分建衆官不專一相 政事堂不當移於中書省 同前 軍國大事中書省審門下駁正 六省 唐分六典而降内侍 清中書之務則天下之事易辦
國朝三省之制 後省 都司
- 附:
卷之三十一 宰輔 天官乃冡宰之加官 周制尚兼官 太宰兼行六郷之事 太宰無綂內庭 道揆法守 責任 體綂 同上 周公相君比舜禹益伊尹傅説相君不同 周公為相事事物物各得其所 漢宰相 漢三公名不定 權有所分用儒不得其真 宰相當通知錢穀 漢相失權始於陶青 武帝任九卿輕宰相 漢曹參為相不當拒人之言
曹參當相 漢止一相 漢相優劣 漢相失職自陳平始 漢初宰相御史大夫尤親密 漢初相猶有權其後備位 同上 漢初御史大夫無覬覦為相之心 漢世宰相權輕 漢相權輕已久 漢武帝之始君弱相强其後君强相弱 漢初相權甚重其後相權甚卑 丙吉為相政治未善而求隂陽和 丙吉為相不為憂邊思職 同上 漢宣中興之功當始於霍光不在於丙魏 漢世宰相名之不正 光武不任大臣政歸房闥 漢尚書權重 宰相權輕九卿權重 太尉廢置不常
- 附:
卷之三十二 唐宰相 唐宰相下行有司事他官上任宰相之職 宰相合諌諍兼用久任 政出二三 唐三省六部尚書御史相統之制 房元齡為相無跡可尋 同上 唐言良相必曰房杜不及魏徵 唐武后用相何其多 狄仁傑薦張柬之可為相 狄仁傑姚元崇薦張柬之可為相 明皇相李林甫故召亂 同上 明皇不善用宋璟韓休張九齡 明皇欲相張嘉貞而忘其名 明皇之臣以鯁直而相者凡三人 明皇重姚宋而輕林甫然寵任林甫過於姚宋
房杜為相善用天下之才 同上 房杜為相輔贊彌縫而藏諸用 宰相兼樞密 宋朝人材 累朝宰相得人 參樞 參知政事 樞宻院 宻院虛設
- 附:
卷之三十三 六尚書 唐六尚書 宰相吏部皆得引其權 宋朝六部 元豊章六部之㢢 尚書六部緫論 吏部 吏部 户部
户部 唐户部大略 宋朝户部財宜歸一 禮部 貢舉 兵部 刑部 工部 劉安世請省寺監以歸六部 罷三司使審官院審刑隢三舍法事始師於四部 唐吏兵尚書資任尤美 同上 唐禮部乃古司徒吏部乃古司馬考功郎乃古司士 兵部為閒曹工部為散秩 同上 兵部工部官職冗贅 同上 宋璟為吏部人服其公姚崇為兵部武選亦治
- 附:
卷之三十四 翰苑 翰苑緫論 商周秦漢代言之官
西漢代言之宮 漢中大夫待予黃閣侍 書令六曹侍即唐舍人學士皆文章之選 唐翰林 內外制之名 唐天府學士北門學士 唐翰苑之官 唐不當有私人之目內相之制 唐置翰林反與釋老伎術之徒雜□ 唐與宋朝學士舍人之職有所區別 漢唐宋朝代言之官 唐及宋朝翰苑之官 宋朝翰林 宋朝太宗嘗□玉堂 給舍 漢玉嘉對還董賢除宮詔書 漢魏置給事中中書省舍人與唐異 同前 唐人對駁之職 給事中非尃判機務翰林非尃備顧問中書舍人非尃掌
外制 宋朝給舍
- 附:
卷之三十五 漢甜閣 漢石渠石室延閣廣内蘭臺麒麟天禄之屬皆在内禁 漢魏晉唐館閣之職 唐館閣 唐中宗以術士為祕書監 宋朝館閣 宋朝三館秘閣四處藏書 宋朝有龍圖閣秘書監崇文院國子監 宋朝置昭文集牙刷史館秘閣之異名 宋朝館閣職任之濫 同前 宋朝館職不輕於授人人亦不取進
宋朝館閣多為貼職 秘書緫論 紹興重建秘書省 史官 史官緫論 唐世崇尚史館故史官記事最詳 古者史官皆世掌與久任今史官亟拜亟罷 唐韋述只是史才不比春秋時史官忠義 古無國無史史未嘗一日無書 宋朝史官脩撰多簡略遺失 寺監 寺監六典之制 寺監緫論 院 唐世建官之繁 唐世置使之 六院四轄 宗司
國子監
- 附:
卷之三十六 臺諫 臺諫總論 諌官緫論 古者諫官無定員後世諫官有常職 諫官御史其職畧異臺諌當以威望為先彈劾為次 御史大夫與御史中丞 御史府尊則天子尊 御史為過於宰相翰林 御史之責最重 周以保氏諫王漢因設諫官周以御史贊命漢用司糾察 漢言路有限 漢不獨諫官得言事 漢初中丞得行其權其後不得舉其職至漢始置諌官 漢宣帝不當出諫官為郡守 漢唐之世御史得人其後所任非人 漢唐諫官至多 宋朝與今日不及
唐臺諫是二職臺官僕射左右丞劾之 唐世諫官救君失於將 高宗習見太宗時諫官言事穆宗習見憲宗時諌官不諌 高宗護直臣恐為奸邪所噬 颜真郷嘗為臺官明皇不識其狀貌 肃宗時李勉劾管崇嗣憲宗時溫種過劾李祐 韓昌黎論陽諫議不言政 同上 唐世臺諫多為人所擠陷 同上 唐世御史權重其後權輕 同上 唐世諫官事有闕失規正宋朝臺諫事未當始論列 今之正言即唐之拾遺 同上 宋朝最重言官 同上 宋百官皆得言事 古者無越職言事之禁 不求識面御史 觀望風采
宰相臺相為紀綱 臺諌各得言事 累朝得人 經筵 侍讀侍講
- 附:
卷之三十七 監司 周始制監司 漢監司 宋朝監司 象司 總司 常平茶鹽司 論監司當改日按察 監司不盡其職 監司不敢舉劾 輕從非人 任監司之說有三 郡守 漢郡守 唐郡守
宋朝郡守 京君 郡守得人 守令 守令 遠方守令雪民無由上逹 今日守令人㢢 善治所感 秦無賢守令故民離而亡 守令數易之㢢 蜀廣之守不應輕𢌿 守令在勸祖 縣令 漢縣令 縣令 作令亦足以濟民 縣吏曠職而宛轉以自全 縣道窮迫難為 州縣貪殘害民等事 州縣使便已非典害民 能吏良吏不同 令不應以財賦責守令 州縣催科獄訟
奉使 輕相擇使 遺使女真無謂 使權輕重 不可使士夫辱於雷庭 內外宮 周重內輕外 均內處 周冡宰屬官 周內外廷相通 漢內處無輕重之偏 漢初內外朝相通其後始不相關 漢內外常若軒輕 唐內外官迭為輕重 宋朝均內外 帖職祠祿
- 附:
卷之三十八 吏治 宣帝循吏多於文帝 德化盛則循吏無稱 宣帝雖有循吏亦有酷吏
景帝始有酷吏 武帝時皆是酷吏 武帝以酷吏為能 考課 唐□成周考課先申明邦而後誅賞 考課詳於處而不詳於內行於小吏而不行於逹官 唐考功之法善 薦舉 武帝朝所薦皆言利之人 同上 舉主改官之㢢 連坐舉主法之非 薦舉為國非為已 薦人不敢虛詐 宋朝有擇舉主察舉人賣舉主之法 薦舉得人 舉人乃所以為賢 趙普賢薦二人 限是舉賢 改官 舉宮額
選舉 王制 周禮 漢唐制度 唐選舉之㢢 郷評 貢舉 唐志謂進十龍貴得人亦盛 漢科目 銓選 漢無限年 遷轉 辟除 雜流 流品 雜流 銓選之制 磨勘考課
- 附:
卷之三十九 爵秩 漢封侯 食邑
周爵祿 漢爵 唐階勲爵 古者世祿不世官 古人以榖粟制祿 漢祿秩 唐傣祿 宋朝俸祿 資格 宋朝堂除及資袼 資格之㢢 任子 古者官人以世 選擇而後用 任子保任之法 漢奏蔭 唐資蔭甚濫然其選輕 宋朝資蔭之濫 任子較試之法 久任 久任 宋朝久任 人才
人才 節羲 先漢有節羲之實而亡其名 朋黨 歐陽公朋黨論 漢黨鋼 漢唐黨不同 唐黨錮 宋朝朋黨
- 附:
卷之四十 兵制門 周兵 兵志序 周兵寓於農將寓於吏 兵寓於民 夫家數 兵數多而民後簡 兵甸之法不行於郷遂 兵甲 內政
軍制壞自宣王 魯作三軍 畿兵不出 周志三變至秦而極
- 附:
卷之四十一 漢兵 漢京師無餋兵之費 武帝變兵制 漢更卒 漢賦兵 漢七科謫 漢𤼵兵 漢軍賦 漢兵權在內則分在外則尃 漢用兵掌兵餋兵之制 武帝征奴匈 趙誤解國屯田金城 漢南北軍相制大綱 漢南北軍本末 南軍 衛尉寺府 羽林即衛 期門府 郡尉 北軍 中尉府 城門校尉 八校尉 緫南北軍 京師有南北軍之屯賦 漢晉夷夏相報復
光武用兵掌兵餋兵之制 又扁
- 附:
卷之四十二 三國兵 三國餋兵 三國用兵始末 三國用將 又同上 赤璧逆戰 肥水附 晉兵 西晉合□始末 東晉興五胡不能相綂一 宋齊與元魏不能相綂一 同上 梁陳與魏不能相綂一 六朝兵 六朝掌兵之職 數戰 又同上 南北餋兵 隋兵
隋兵民之盛 隋唐征遼
- 附:
卷之四十三 漢唐兵 漢唐兵皆三變 唐兵 唐兵志 府兵○方鎮○禁兵 府兵乃兵農之分 府兵煩勞 府兵府數異同 府兵廢而後有餋兵之費 府兵後繁地遠所以難守 唐太宗老猶好兵 唐兵三變始末 唐南北衙 唐兵之制善於漢 唐志與陸勢論府兵多寡不同 德宗初年 李泌議復府兵 德宗末年 唐五代餋始末 石晉失關南十縣 周世宗制兵之善
- 附:
卷之四十四 宋朝兵 太祖善於制兵 宋頭朝藝祖用將 宋朝三衙四衛 宋朝三衙四廂等兵 三衙四廂四兵 禁兵之數與今日之㢢 餋兵之制 民兵 太宗兵制瓌於童貫 宋朝兵精 宋朝精兵 開僖用兵不是□ 丙寅用兵賞罰不當 小人每輕啓兵端 宋掌兵管軍之職 又一篇 宋朝餋兵之制 今日餋兵之策
- 附:
卷之四十五 財用門 周財用 周官理其財之所出 冡宰制出司徒制入
周漢唐財用 周漢唐肉外財 漢財用 漢初內外財不相通東漢今歸大農 後元冨□綠不用兵 郡國財賦 餋財所自出 唐財用 唐財用為人主私藏 唐財賦倚東南 宋朝財用 會計録 精會計 今日費用 今日財有䧟耗隂耗 宋朝內藏備非常之用 祖宗時利權不分 內外財計不一 祥符天禧出入之數 今日緫司之財 四緫所掌錢糧
紹興歲入之數 嘉定歲入之數 財耗於兵官
- 附:
卷之四十六 東南財賦 東南財賦之淵藪惟吳越最為殷冨 唐財賦皆仰給於東南其他諸郡無有 祖宗之時銀絹繒絮錢毅皆仰給於東南 天下地利古盛於北者今皆盛於南 東南牧餋 方今王氣盛於南故牧餋亦盛於南 東南歲入 宋末所入倍於祖宗時所費亦倍於祖宗時 東南縣邑民財 自晉南渡之後東南漸重而西北漸輕至于宋朝東南今
重而兩北愈輕 九州所產 周九州所產與禹貢九州所產略同 九州之田 吳越閩蜀之國在古為劉溥在今為膏□由人功之修治 九州田賦 九州之內有田重而賦輕有田輕而賦重有田賦俱等 九州之賦惟梁楊異豫有時錯出 九州土貢 九州土貢各以土宜故或出或否九州田賦無地不宜故 特有高下 唐鄧汝頴陳蔡許洛地利 古稱肥□之地至宋朝友成齊鹵墝 兩浙土利
吳越未嘗兵故其地利龍冨 荊州地利 鄂乃荊州之地於古為齊自唐以來乃以沃稱 揚州地利 揚州於古齊溥而近世乃為衍沃 淮浙財賦 國用多而常患不足蓋知生財取財而未知節財 江淮已蜀財賦 漢唐以江淮已蜀財賦給軍令以江淮巴蜀資供軍用 何不見其有餘 兩淮湖廣四川財賦 版圖視古為減而財賦視古為增 諸路經制緫制月椿及兩浙歲改緍錢 宋末取民多於宋初時
兩浙拔帳江西月春 二者稅額大量 兩浙租賦 兩浙既供兩淮歲輸茶監又隷朝廷取民重於宋初特 唐諸郡土貢 諸州貢絹 諸州貢綾 諸州貢綿 兩州貢□葛 諸州貢□布 諸州貢紵布 諸州貢紬紗布 諸州貢紵𢇁 兩州貢錦 諸州貢葛 三州貢金 二州貢銀 二州貢羅 一州貢蕉 諸州土貢 四京所貢 諸州土貢
國都漕運 古者國都甚近故未論及漕運戰國爭事攻戰秦人罷侯 置郡始論及漕運 關中漕運西漢 漢初漕巴蜀栗後漕關東粟最後又漕山東粟 關中漕運唐 漢不仰江淮粟至唐始尃仰江淮粟 關中漕運唐 唐初漕運未惎多自後益多於前 關中漕運漢隋唐 隋漕運多於漢唐又多於隋 汴京漕運宋 宋朝漕運之初 宋朝恃汴河為急
汴京漕運 四路粟惟江淮最重 關西漕運宋朝 分汴京之漕以路江西 宋朝漕運 今日以東南而漕東南北之漢與宋朝為易
- 附:
卷之四十七 諸路 東南十一路 淮南兩路 河南兩路 荊湖兩路 廣南兩路 兩浙路 福建路 中原七路 京東二路 京東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北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河東路 川陜六路 永興軍路 秦鳳路 益□ 剌州路 夔州路 梓州路
- 附:
卷之四十八 諸路 二十三路 九州 禹別九州 五服 陶唐五服
疆域 先王疆域 西漢疆域
- 附:
卷之四十九 歴代 晉元中興 南北紛爭 梁亡 漢唐疆域 秦隋速亡 南北形勢
- 附:
卷之五十 歴代 三代漢唐 宋朝混一字內 京都 東京 南京 北京 三都
- 附:
卷之五十一
京都 京東東路 京西北路 京西南北路 河北東西路 西廣 廣南東四路 東南 東南地壤 南北 宋朝南北輕重 四夷 四夷
- 附:
卷之五十二 地名 古今地名
- 附:
卷之五十三 君道門 堯舜 傅賢 進賢退不肖 授受出於天 未黨以揖遜為高 不得已而發道之秘 敬天 急先務 樂言 與人同 堯舜非度 不言而信 善□大事 湯武附 不徇一人之好惡 備已用人兩難 四兇之用舍皆是 外天下 不輕絕人 無不通之情 堯 常變兩書 侑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刑黨忠厚 以舉相去凶明舜於天下 四兇非書小人 先覺覺後覺 傅賢亦為冊朱計 用才先考德 憫人為惡 舜 忘貧賤富貴 不為居所移 察人倫 謹於用刑 先教餋而後及刑 舜用刑止於四罪 書□難之道 等視輕重 一身而所為備 舜能用君子之朋 齊家 治家 以北待象 命官無貧賤精粗之間 以奮起為心 不廢規儆之益 書其所當為 德隨寓而著
怨慕 帝德罔愆 待象為仁羲之書 言簡而易守 勉臣以立功立言 璣衡劉政 公道大明 夏商周 受命之符 得民心 本人情 誥誓 制度因革 仁 備先具 救弊以歸於中 兵不待擇而精 民相交助 商以強亡周以弱存 文武不分 無餋兵之費尃兵之患 禹 絕此心之私 勤儉
艱難勤儉 傅子 求諌 提領衆職 功著於平水土 功在萬世 禹無間然 不與水爭地 徇堯舜之道 人皆可為禹 仁智 不自澲假 啓 始有跋扈之臣 言戰以傷世變 不得已用賞罸 禹家學
- 附:
卷之五十四 湯 𩂜時之務 德澤深教化明 應天順人 武王附 六事自貴 罪已 救民 武王附
具訓蒙士 無心伐桀 文王附 因毫民以見忠厚之化 盤庚 不與民爭勝 遷毫非強民 民之忿心不可禁遏 法令恩意並用 君民相愛 高宗 用傅說 用傅說不可以常論 周公所論者世臣 至誠感天 夢得說 周 農事開國 民心念周 享國長久 文武待臣之至 日夜整齊其民 不輕於用刑
刑乃所以教 周官不載學校之官 周官法度 用人無尊甲遠近 君臣相愛 籍兵 理財 待士 周禮春秋有功於周 天報其仁 文王 受命稱王為妄說 善□君民之間 視民如傷 挽人心以事商 勞挽 不自足 以人道使人 涵餋 為商室繁民心 教化 武王 非聖人之言失之過 武未書善是聲音之失
征伐非聖人所欲 舜與武王同道 化天下 知天下之勢 傾紂之否 憂無君 急於聞道 教化 有心於教 通道于九夷八曫 成王 不以法待士大夫 為治有序 得周公以輔餋 關市之征 兵權不偏屬於一人 躬行周公之訓 司宼不言刑 宣王 備禦當周 志足以立功 攘夷狄 明文武之功業 秦
以得人興 不師古 先王良法美意不復存 不去𠬦刑 先道非一日 始皇 天厭秦 詩書之道廢 以失士而亡 又 坑焚之謬 又術留天下 吏不肖 知儒之不可殺
- 附:
卷之五十五 臣道門 臯陶 刑不可有 以德用刑 論典禮與天命天討之異 以德用人 主外治 君臣相遜
稷 體陰饑之心見用粒之民 其教即大同樂之樂德樂語 為生民立命萬世開太平 典樂無教 伊尹 卓然獨見 樂堯舜之道 取予合羲 從容於□利害之際 有天下之大節 人知其志於太甲復位之時 善進諌 傅說 高宗素知傅說 學無上法 開聖學之源 高宗之得說以心之通 周公 用天子禮樂 誠於任管叔 不相忌 待士
- 附:
卷之五十六 聖賢門 孔孟 顏子附 孔與天一孟聴天所命 辨害教者 論孟所言異而同 知人 孔俯就孟高致 孔孟方語之異 孟子末至孔子 孔孟不棄天 氣象之異 孔子 十年一化 不言之辨不得已之權 神化 綱紀治功 不急於用 深知門弟 夏在天下 作成門弟 □身與□國不同
語默皆道 門人皆有用之才 郷黨一篇該書聖人 樂天 言無非道 生知 夾谷之會 寬猛各當 禮樂 學有形容難書 濕良㳟儉遜 繁周易 周公富貴不如孔子貧賤 居其偏以收天下之全 隨三都 因才而成之 無可無不可 集大成 顏子 惟發二問 好學 同前 樂道 忘富貴貧賤 二 克已復禮 四非之目 與禹稷同道
勇 見其進未見其止 以了悟為聞 樂聖賢之實 學造於小成 留情於冨貴為貨殖 聞文章而知性與天道 門一知一 閔子騫 不輕任 二 又 孝 子貢 善問 學不及曾子 季路 死生鬼神 喜聞過 百世之師 勇則不惑 可共患難 求仁 曾子 一貫忠恕 事親
能之短而明之卓 所見大 得道以魯 又 子思 率性致中 言與湯合 言與堯舜合 善立論 孟子 於時君人欲中開道其路 明王道闢異端 變孔子之論而歸於正 有大功四 性善 浩然之氣 功不下禹 有禹稷事功 正人心 正君心 知易春秋 知詩 道德之言 只言心 責難於君 言王道
出乎富貴 其中有守 伯夷 抑下惠 以清和成性 以身救天下之獘 明君臣之羲 其量宏 孔孟之論各有主 清之過 老冊 莊周 老氏所故者衆 申韓出於老莊 刑期名原於道德之意 其辭夸
- 1.4-
群書考索目錄
别集
- 附:
卷之一 圖書門 諸圖類 太極圖 伏羲畫卦横圖 伏羲畫卦圓圖 伏羲八卦圖 文王八卦圖 先天方圓圖 後天序對圖 河圖 洛書 皇極經世書
- 附:
卷之二 經籍門
易類 伏羲以上無圖畫 三聖作易之旨 吉凶悔吝之理 易道無窮 易者理之體質 易者變易之義 易之為義有二 易包萬理 彖象卦爻繫辭 天下無事不出於易 易之藴無窮 古易與今易不同 羲文孔子之易 易不可作一意看 看易當分三等 易别是一道理 聖人未嘗教人讀易 易本為占筮設 聖人作易教卜筮 易所以明吉凶 易定天下之吉凶 易本卜筮之書 君子當隨卦用易 易說得情伏出 讀易當先正經 讀易當先四書
易經繫前後不同 易說盡天下無窮事理 易傳字字有用處 易傳言理甚備 畫前有易之理 河圖洛書之數 河圖之太極 河圖自然之數 輿圖書之數相參 其數出於河圖 太河圖之分 天合圖書之妙 五而為五十 有氣便有數 隂陽奇偶之數 數以六十為節 卦雖八而數十 參伍錯綜之說 天地奇偶之數 說說理之别 其數與數同 康節理與數合 康節數得於胷中 論道生一之說 連山歸藏之名 周官三易源流 四營成易之說 大象名卦之義
- 附:
卷之三 易類 乾坤隂陽之純粹 乾道坤道之說 乾是氣之體統 乾元亨利貞正之徳 乾不言凶 坤徳得乾之半 復是陽氣之初 常非一定之謂 升萃二卦之義 艮不終止 訟言吉凶 渙以立廟 著述序卦 當期之日 十翼緫論 文王重易 論重卦之義 論九六之數 易者性命之源 易者義理之宗 動靜闔闢之理 流行變通之體 未畫而理已具 羲文易有先後
三聖教法不同 孔子推出此理 推義理以明訓戒 彖辭變占之義 卦辭自然之理 看易先看四書 變亂於費氏王弼 程易傳意味無窮 揲之法 太數之用 七八九六之數 揲策變爻之法 縱横順逆之數 變化離合之妙 掛扐過揲之數相參 乾坤二卦之策 上下經二篇之策 策自然之數 爻卦自然之序 隂陽老少之爻 九六七八之數 以一約四之義 六十有四之數 七卦八之義 内外貞悔之名 太一兩儀三才四時之象 全数自然之妙 天地生成之數
四象自然之理 三變老少之數 三變所得之數 三變皆掛之法 察隂陽以畫奇偶 奇偶相加而成卦 剛柔相摩而成卦 伏羲畫卦之義 陽乾隂坤之體 乾坤生六子之象 自下為初之義 陽爻隂爻之别 緫論卦爻象之義 元包擬易之作 邵康節正元之作
- 附:
卷之四 書類 古文今文之别 孔壁伏生所傳之異 有平易難曉處 書中體製不一 典謨盤誥未易看 安國伏生之書難易 典謨備訓誥誓命之體 觀書不可以定體拘 書者通君臣之情 書之序失其傳 商周之書無若稽古之文 盤誥之書斯民目擊而心曉 周官 訓誥誓命之文不同 書傳非出於安國 小序不出於夫子 讀尚書不如讀太學 詩書具大細之理 堯典述禪位之事 堯典紀為治之序 堯典禹謨稱虞書見其道同 書首堯典美其克遜 堯典為虞書以成堯之遜 堯舜謚號 堯舜傳禪 堯名放勳 堯典中星 舜去四凶 舞干格苗 啓與扈戰 放桀伐紂 伊尹及說命易曉 商書幾篇分曉 盤庚五誥難曉 周誥如曉諭之文 禹貢酒誥可疑處
武成紀事 武成一月
- 附:
卷之五 書類 洪範九疇 五行相生 隂陽在五行中 虛明虛暗之理 錯綜相生 土旺四季之義 隂陽生五行四時 天地氣質之說 五行分合之理 洪範始終貫皇極 人君端本示儀之理 人君為治之心法 中不可以訓極 極者標凖之義 後人訓極為中非是 窮極極至之義 極不可以訓中 君奭之書 穆王二書 吕刑非先王之法 秦誓何以入經 諸臣執贄 書至文侯而誥命絕 文侯之命見周終於東 書録秦魯見帝王之道未嘗終
- 附:
卷之六 詩類 風雅頌之義 風雅正變之分 風者民俗之歌謡 勸懲得情性之正 感善心懲逸志 優游含蓄之意 美刺風諭之㫖 三南詩之正風 詩之作者非一人 詩者古之樂 雅有小大正變之分 風雅隨時而升降 六義之說有三 六義之體不同 比興之義不同 詩之為興不一 假物興辭之意 笙詩有譜而無辭 無邪者詩之全體 美刺可以為勸戒
美刺不足以盡詩 詩中頭緒多 詩至夫子而復舊 聖人只是刊定 詩序失詩人之本㫖 讀詩當味其意 讀詩全在泳 讀正文自見其意 看詩自有次序 樂為詩而作 志者詩之本 聖賢以志求詩 樂聲不足以盡詩 詩具天人之理 風者民之歌謡 雅鄭二者之别 删後無詩之喻 齊魯毛鄭之詩 說詩多以意會 詩說者不一 詩之章自相反 論詩次序先後 風雅頌之用不同其實則一 風雅頌之别 引詩句以證風雅頌 詩之譏刺以微諷 聖人不删淫亂之風所以示戒
詩於一篇之中或有二義 大功之君雖小失不足譏刺 聖人叙詩正名而已 逸詩 樂官以詩諫 詩之有刺出於不得已 詩人思古以見今 鄭氏訓詩之失
- 附:
卷之七 詩類 詩不始於周 觀詩之法要先平易其心 詩不過發乎情性 詩出於小人 三千古詩 詩序乖亂 詩序非止於一人 國風雅頌 風雅正變 正風變風 先王之澤尚存於變風 列國之風有自來 觀變風而知王澤 周南無周公之詩召南有召公之詩
陳古以諷今則曰風 二南不可以異觀 論變風次第 正家而天下定 二南之化有淺深 王國有風非孔子所貶 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齊侯封衛 汪鳳閔周 七月公劉之詩 周公之詩曰豳風 豳風正朔之辯 宣王褒賞 魯無風 致魯於頌 商魯並頌 ○卷之八 禮記 禮廢而後有書 右來流傳文字 禮記是觧儀禮 禮記諸篇之疑 三禮舊為一經 經三百儀三千 禮記者禮之義說 禮記者出於漢儒
王制乖妄 諸侯專征 不韋月令 月令不可專歸之不韋 月令明堂 周公明堂 魯僣禮樂 門例不同 三代忠質文 儒行立言 大射之義 五運之說
- 附:
卷之九 周禮類 學詩學禮之說 正心誠意之學 周家之制度 多說事之綱目 宰相所行之事 大體非聖人不為 宰之職為至繁 宰領王之服御 太宰緫六典之職 太宰道揆非有司之職 太宰道揆與内史不同 古人任相之意至後世而輕
古人任相之專 内庭之職隸太宰所以格君心 太宰兼六卿之職 三公兼官 六卿分職每終之以為民極 法度之意 周禮是非 周禮建都 封國之制 設官分職 王后不會 禮有屈伸 内宰之職 三物興賢 屬民讀法 免役多少
- 附:
卷之十 春秋類 春秋有言外之意 褒貶極是謹嚴 大㫖不專於法例 經世之大法 春秋之大㫖 春秋垂萬世法
春秋始於平王 討亂臣賊子之士 傳例不可信 代王者賞罰之柄 紀事之例不同 不明書召王之非 讀者湏反覆泳 春秋立文兼述作 體元人主之職調元宰相之事 仲尼晚年而後修春秋 春秋大一統 夫子自序其績 定無正 春秋兼帝王之道 平王末年誥命不足紀而後春秋託於紀事之史 春秋多貶僖公詩多美僖公 哀公之春秋多遺意 王臣聘魯者八 天王來求者三 天王来錫命者三 公及大夫朝如者八 諸侯勤王者五 王臣與諸侯盟會侵伐者十 周戰伐敗救者四 王室緫論
王臣見經者三十一 二覇類 齊桓公小白會十五 諸侯十四國從齊始終 小白抑強楚衛諸侯 小白侵伐并吞執大夫 救國城國 三伐戎 晉文公重耳 六國背服始終 二霸緫論
- 附:
卷之十一 春秋類 附三傳 知我罪我者春秋 託魯史以榮辱天下 春秋天子之不幸 春秋猶法律斷例 春秋聖人之用 春秋為王道而作 春秋道之極聖人之終事 春秋褒貶 史筆不可奪
威王不正王綱左氏所未言 三傳異同 春秋之君不知懼 春秋制事之權衡揆道之軌範 春秋灾異皆天人享應 春秋譏失禮 春秋孔子刑書 春秋褒貶 書翬帥師 魯鄭易田 滕侯滕子 書鄭棄師 齊人歸田 孔子隳三都 不書趙穿 踰年即位 郊望當否 貶黜吳楚 春秋緫論 春秋名目 吳楚不書王 程沙隨卞春秋之疑 胡春秋有牽強處 三傳類
看左傳方見筆削 左傳是秦時文字 三傳精踈不同 三傳互有得失 三傳各有優劣 擬春秋
- 附:
卷之十二 諸史門 諸史類 掌文籍之官 文有餘而誠不足 列國皆有史 有餘力則看全史 義理明方可看史 作史意思易見 讀史當看大處 史為懲勸小人而作 後世史筆不公 遷史 司馬遷取予戾於聖 司馬才髙而率 史遷蘇黃門優劣 史記數條之疑
史遷書有純駁 有愧於春秋 黃門古史 有功於遷史 小司馬索隱 辨史記之惑 班史 古今人表 漢書有可疑處 唐史 唐史筆不公 通鑑 看正史却看通鑑 通鑑與正史不同 通鑑綱目 提綱以正統為主 綱目無正統例 提綱書逆臣例 與史記所載異同
與左傳相授受 纂輯綱目之意 綱目義例精密 改正温公所紀之年 直書楊雄荀彧之死 乞修通鑑綱目 史通 才長識短 通曆 議論非出於一家 稽古錄 此書元無義例 可備經筵進讀 唐鑑 唐鑑不可不讀 唐論理所不及 國史 國史當看長編 國紀長編詳畧 修史者不敢增減 修史宜得鴻愽之士 文集不見於史禍之後 目錄皆誑譎之言
- 附:
卷之十三 禮樂門 禮樂類 先王以通上下之情 不可遺本而事末 存守内外之節 其用無小大之殊 欲修禮樂之書 禮樂以進反為文 禮樂同一理 漢無興禮樂之主 古今只此一理 人而不仁如禮樂何 窮達損益之宜 樂其生反其始 有是理即有是氣 禮樂鬼神一理 同體而異用 不□先生之禮樂 有徳有位方可制作 禮樂相為表裏 非玉帛鍾鼓之謂 如寒暑生殺
典禮 當盡禮之實 不當事繁文末節 先王以義起禮 典禮是天理之當然 天道流行發見 古者典禮分明 簡易則可行 所因損益之理 至周然後大備 漢禮非復三代氣象 漢君臣不明古禮 南北朝猶有禮學 陸農師之徒說禮 有本有文 禮書 禮廢而後有書 程張司馬三家禮範 觀古今而加損益 俗吏不布宣 大要以儀禮為本 温公書儀不可輕改 奏乞頒降禮書 至和政和之制 有經有變 古書今不可見
禮以義起 大小戴記之作 大戴記多雜僞 大戴禮多錯舛 唐五禮新儀之失 上難強下之行 雖亡闕而有可攷 唐與宋朝㳂革 宋朝立科之意 古今禮儀㳂革 今禮古禮之異 四先生言禮得失 横渠温公所制不同 禮器 五禮之器 禮食之器 爵用宣和禮制 射禮 古者立諸侯之禮 大射之制 君子無所争之義 射所以觀徳 鄉飲酒
不必盡如於古 當取可行於今 爵齒兩不相妨 有司不奉行 飲非為飲食 冠禮 嘉禮之重 贄禮 明執守之義
- 附:
卷之十四 祭祀之禮 求神於陽 主孝主敬 六宗之祭 五祀之祭 五祀之神當尊 不誠無物之義 盡其誠意感格 幽明本于一理 先王制禮之因 古壇位今廟貌之異
淫昏之鬼不當祠 封禪 古無封禪 郊祀明堂 周公以義起 天與帝所由分 鄭氏之說非是 古禮不合祭 登壇之儀 南北郊分合之辨 明堂制度 社稷 水旱則變置社稷之說 祭以勾龍紀 孔子責宰我戰栗之對 古者社不立主 壇壝制度 社有主稷無主 社稷風雨雷神 社主及社稷之神 古人立木為社 社稷之祀不可廢
訂定祀典 宗廟 前廟後之制 古今廟制㳂革 君臣廟制等級 堯舜廟制 春秋漢家廟制 世代遞過之制 古制今日難行 家廟在東之說 古者祖宗不奉二廟 今日情文不相稱 宋朝張陸所議 周廟昭穆之制 昭穆之位 祧祔之制 禧祖之廟不當祧 詘義伸恩之說 不合古制而得古意 宗無常數 辨廟東向之非 三代與漢人之制 神祖欲定古禮 昭穆之序 昭穆一定之制 左右之次
報本享親有常典 推其本之所自出 國語周禮祭法表裏 人情不自己 諸侯大夫祭禮 褅袷烝嘗 褅其祖之所自出 當盡誠意之極至 仁孝誠敬之至 四時之祭 褅有樂嘗無樂之義 大祭合祭之義 祼禮 獻莫重於祼 䄍祭 䄍以記四方 禜祭 州郡當修禜祭山川之禮 雩祀
求雨之祭 祠禖 取神明告示之義 祭器 醢大美之器 州縣所用制度非古 宋朝禮制興廢 牲牢 五齊三酒
- 附:
卷之十五 車服 周家冬官職領之嚴 周輅過侈之弊 周家車服之制 大車兵車之制 車轂之制 輦車之制 冕服 夏商之制簡 衮衣之制 三命之服 古今朝服之制
自天子至庶人禮制之異 古者朝服祭服之制 今公服皆胡服 今朝服乃古間服 朝服變於隋朝 今公服即唐常服 玉佩 珩璯瑀琚之制 圭笏 五等諸侯之制 執笏始於宇文周 古今圭笏之制 樂 聲和則樂和 律陽則吕隂 古人吹律以合聲 黃鍾不可為他律所用 辨絲竹之聲 當先定黃鍾之律 隋何妥之失謬 上下皆損益之理 黃鍾應鍾長短清 造樂關國祚長短
今之樂皆胡樂 當明制樂之本 啞鍾以避宫聲 吾身之樂 審音不在聲而在律 詩雅變風之辨 三代禮樂達天下 鄉飲之樂可疑 樂亡而不可學 正聲子聲之别 小雅大雅之别 上下通用之樂 九歌乃韶樂之本 七音之辨 三夏之歌 周人何以不用商音 樂器 八音之制 壎箎之制 簧笙竽之制 鍾磬特垂扁垂之别
- 附:
卷之十六 曆門 古今曆
堯時曆象之說 曆是一件大事 先天後天之差 當運乎天不當為天所運 古今曆法踈密之差 歷代曆法踈密 推月大小之法 古人有一定之法 康節曆法密 律吕候氣之法 曆家筭數之法 曆法先論大虛 天度歲日之差 曆法不容不變 大演天地之數 閏法 朔空餘分以為閏 氣盈朔虛之日 土圭 天地四游之說 出日納月之法 今人皆不識其制 土圭求天地之中 漏刻
察四時課六曆 正朔 三代革命改正朔 三代三正之說 春秋孟子所言周正 三代更易正朔 春秋書月不著時 諸書周正之說 三代正朔 年號 後世年號不可廢 年號擇字之義 遁甲 不待龜之卜
- 附:
卷之十七 渾天儀 古制至宋朝而備 名象儀 衡窺璣仰之象 天體圓象之制
渾象䟽 堯典月令昏星遲速 中星遅則黃道隨 按堯典以著其端 七政皆緯星 黃赤道驗日晷之長短 書次以求晦朔 緯星可以數測 經星或㣲或著 南北樞以象二極 著赤道以定昏旦之中星 經星可以象占 緫論渾天之制 緫論七政之運行
- 附:
卷之十八 人臣門 三公 禹以司空行宰相 仲山甫以冢宰兼太保 後世官職紊雜 宋朝除授之制 古者以道義輔君 後世置兼官之失
三省 三省始於漢魏 唐及宋朝體統分合 宰相 在公進賢退不肖之心 今日只用牢龍之術 天官統六卿之職 天官之職非大其心者不為 人主之職在論相 宰相天下之紀綱 輔相當選剛明正直之人 大臣慮四方 宰相擇長官長官擇具寮 今日立對之非 當以進賢退姦為職 廣資天下之才 正心以正君 正己以正人 勤勞以輔政 盡公以斷事 當有度量心術 相天下者猶梓人 為宰規模 宰相職在任人
得人才不若得一相 宰相所以和平天下 宰相當擇之以精任之以久 政權不可不在宰相 宰相當公心用賢 大臣以身主天下之議 僕射中書尚書名義 百揆朝官之長 古今兼官之制 虞周皆是兼官 宋朝官制㳂革之因 執政 執政偏之過 樞密使 宋朝因仍五代舊制 有掌兵名無發兵實 今無㓂忠愍髙武烈之倫 侍從 從班賢否雜用之弊 朝廷輕任之失 當遴選醇儒
給舍 後省封駁之職 給事中給事外 公議所在 宰相選士為給諫 臺諫 當用天下第一流 百事當勇 宰相當主言責 出諫臣非美事 臺諫緘默之過 是非不敢言 漢唐臺諫执直 諫身過不若諫心過 諫臣抑宰相 諫臣當在左右 御史責人亦當自責 御史 一臺之重 重臺諫 臺諫權輕人無畏心 侍臣諫臣 監司守令 監司不可過為寛厚 遠地之守當擇
善政所感 二千石善政 善政即為漢之循吏 守令不任事 吏為民之乳救 良吏貪吏 賦吏 官吏之弊
- 附:
卷之十九 士門 科舉 古者教民而賓興 科舉始於隋唐 後世專以詞藝取人 科舉奪人本心 不可使科舉之心勝 當先變經論策之式 當專以經學取人 今日立法之弊 古者士有定志 古今取士之殊 歷代選舉之法 宋朝始專以文藝 宋朝取士非古 鄉舉太學監漕之弊
當更諸科之制 當立德行之科 當反不安以就吾安 不可為舉業奪志 不可以得失為心 不可以新奇立意 時文繫教化風俗 時文關世變消長 時文日趨巧弱 所說無預於所行 今日出題目暗僻之弊 舉業之學非古 空虛無實之名 穿鑿新奇之病 馳騖纂組之工 棄本逐未之害 前賢無休廹之累 經義 違經背義之失 體貼而無義理 治經而不明於經 春秋侮聖人之言 當有踐言之實 專門名家之弊 摹倣時文之病 裁剪閫飣之失
經學廢而不全 講經當兼試四書 詞賦 空言無益之尤 詩賦實為無用 在見識讀書 論策 論策湏試以時務 論策當以年分科 禁對策諛佞之習
- 附:
卷之二十 財用門 財 君臣要在兼足 國不以利為利 財聚則民散 仁與不仁之判 歛臣盗臣之别 宋朝取民過原 天子不當有財 小人以聚歛欺君
以財發身之義 損上益下之說 當與民共其利 則聚民散之說 嚴禁科罰之弊 利病制於聚歛之臣 常均節州縣之財 宋朝財數 聚歛 官兵財 財勝事 盖也利節浮費 惟君子善理財 取財以道義 過歛者多不充終 責民以所無 興利者多禍敗 暴歛甚於盗賊 公心散財 土木最費財 武帝費財 管子攘奪 為民者七而游民者六 為天下理財 財有限而欲無窮 理財有三 窮征則民反 財竭
財乏 財有三窮 錢幣 區處交子之策 銷鑄漏泄之病 節財 愛民必先節用 當節無名之費 内帑 内帑認為貯 上供多入内帑 上供 官吏脅取之擾 免上供以寛州縣 經緫制錢 此錢不當立客 立額比較之弊 軍興權宜創立 陳亨伯韓球所創 非經賦常入之錢 無藝無名之制 稅賦
貢助徹什一之制 九一什一之法 布粟力役之征 戰國非先王之法 魯稅畝非周制之舊 祖宗破分之法 州縣催督之擾 諸路䄾罰之弊 賦外加耗之供 賦重民勞之苦 政煩賦重之害 稅重如於贍軍 省賦在於治軍 租庸調起於隋唐以前 祖宗催科之法 白納絹錢之弊 賦稅供用之大 朝廷督責之過 官司科敷之擾 豪強詭冒之弊 减免丁錢之說 追呼重納之患 商稅 欲免米商之稅 征商自龍斷始 客旅不宜重困
榷酤 古人禁人聚飲 酒課坊場之弊 榷鹽 要在根索弊源 販載鹽之弊 鹽鋪抑賣之弊 令民納錢之法 公兩便之計 官民兩利之策 罷海倉以通客販 和買 祖宗預買之法 紹興和買之患 利源不可開 人户敷納之苦 人力供輸之勞 子户詭名之奸 區處詭户之策 减歲額敷貫頭之說 先减請本之額 分等均敷之說 除放下户丁錢 畝頭物力之說
和糴 嚴州縣遏糴之禁 通商販以濟民食 貴有和平之意
- 附:
卷之三十一 兵門 兵車 古者兵車之制 兵車士卒之數 車士步卒之數 革車輕車之制 兵法 謙是用兵之道 不可專泥古法 孫吳說有本原 武侯八陣皆有用 武侯善於用兵 緩急視敵趨向 鄉遂之兵 周人鄉遂鄼鄒之制 古者内外相維
鄉遂兵車之制 鄉遂丘苟之制 保伍 當嚴戒令紏禁之法 先王比閭之法 小大相維之意 井田軍賦 井田軍賦之制 府衛 漢時皆用子弟 府兵立而兵農分 府衛廢而長征始 皇城以武臣官者兼掌 唐兵盡付刺史節度 唐宋朝主兵之官 禁兵 國初置諸州指揮使 諸州禁軍之法廢 近世三衙權重 當正飬兵之源 禁軍友遣之費 塡刺軍中子弟
周漢御夷狄 古者太平之世以臣服夷狄為驗後世強盛之時以征伐夷狄為功 春秋御夷狄 會戎為非追戎亦非 魯莊公不知禦夷狄之術 秦襄公於西戎義當復讎 漢御夷狄 武帝開西域西域不為漢利光武絕西域匈奴亦不為漢患 武帝御夷狄 武帝窮兵黷武所恃者祖宗之德未泯人才之用為多 宣帝御夷狄 漢宣帝中興不在於撥亂反正而在於兼夷狄 漢宣帝非專於兼夷狄強其在我而彼不得不弱
漢自宣帝以前匈奴盛強而漢以治自宣帝以後匈奴衰弱而漢以亂 夷狄之強弱無關於漢家之盛衰 晉宋御夷狄 晉宋無一定之謀策妄挑強胡我朝無先立之規模常墮虜計 自晉以後符秦元魏諸戎及石晉之契丹近代之逆亮皆隨起隨滅天意常福華而禍夷 秦隋御夷狄 秦之亂在於匈奴隋之亂在於高麗 漢唐御夷狄 冒頓在漢乃始強之時故高祖用兵難突厥在唐正將衰之日故太宗用兵易 唐太宗御夷狄
太宗征伐夷狄自謂行仁義太宗豈得為仁義之師 太宗當以隋為鑒不當伐高麗 唐太宗伐高麗謂不遺後世憂不知所以為後世患 唐太宗一勝高麗誇示臣下以矜功 唐太宗當高麗之強而不伐唐高宗乘高麗之弱而乃攻 唐太宗發意事戎所以甚戎之曲而盈中國之氣 唐太宗引諸戎入朝以亂華 唐太宗伐夷狄而矜功非可以遺後嗣 唐太宗自謂得上策豈得為上策
- 附:
卷之二十三 邊防門 江 長江 江陵
武昌 九江 周瑜赤壁之勝 吕蒙謀殺關羽 吕蒙殺羽入江陵 趙咨使魏 魏帝問詡伐吳蜀 鄧芝吳蜀二長 魏帝嘆江之險 天限南北 陸杭論江 吳彦鎻江 羊祐論水戰 羊祐陳伐江南 孫欽嘆比軍飛渡 濬入建業 新亭對泣 祖逖渡江 庾翼鎮武昌 袁喬論㳂江軍 羲之論保長江 孫綽論長江 符堅宼江 魏王窺江 長江為限 長江天塹 賀若弼濟江 樊若水進取江南
太祖造浮梁渡江 建康天險 水戰之備 世忠决吳越之行 虜人采石濟江 世忠金山之捷 趙鼎防虜 頥浩遣諸將禦江 張浚視師江上 趙鼎陳計 兀述遁去 張浚視師 張浚會大師議事 張浚請幸建康 浚復出江上 高宗駐蹕建康 劉錡順昌之捷 柘臯之捷 團結㳂江民兵 陳康伯四策 康伯請决聖意 葉義問督視 命吳拱護武昌 元顔亮明日渡江 亮麾衆渡江 允文區處江事 采石之捷 李横權錡□
措置守江 諸將按試車船 諸酉射殺逆亮 沙上勞軍 吳芾乞建康 淮 兩淮 廣陵 淮隂 旰 合肥 壽春 歷陽 兩淮山勢 淮東水寨 淮西山寨 寨官寨將員數 孫權牋操春月方生 孫權圍合肥 朱亘守濡湏 曹仁向濡湏 魏帝至廣陵 魏帝如廣陵 諸葛亮約吳伐魏 諸葛恪圍新城 祖逖渡江
褚裒伐趙 殷浩保長江 符堅㓂淮 符堅㓂淮南 謝元淝水之捷 魏攻盱眙 魏㓂壽陽 齊淮南入于魏 韋叡㧞合肥 韋叡㧞鍾離 梁淮水灌壽陽 漢景友壽陽 吳明徹㧞壽春 明徹敗淮 賀若弼䥊廣陵 隋問高顙取陳策 裴度平淮 世宗征淮南 高宗駐楊州 吕頥浩請俟夾淮一戰 張守防淮之策 高宗南渡 虜犯淮 虜㓂淮東 張浚不救楚州 虜攻泰州水寨 □勝非陳淮五□ 虜為宼淮
高宗親征 詔松年會議進兵 世忠大儀之捷 民兵擊賊 仇悆救廬州 張浚視師 劉豫分道八宼 張浚有進無退 沂中李家灣之捷 張浚築廬城 酈瓊叛 劉錡順昌捷 劉錡柘臯捷 勿以議和為意 康伯條陳淮策 汪徹言飭 陳康伯四策 汪徹言守淮要害 存恤山水寨 劉錡屯楊州 葉義問督視 王權棄廬州 王權棄和州 劉錡皂角林之捷 成閔援淮西 李顯忠代王權
- 附:
卷之二十四
海 海 海門 定海 海鹽 士山江乘 料角右港 蔡謨備石季龍 頥浩言避㓂不如禦㓂 防海委㳂海太尉 沈與求備海 仇悆為㳂海制置 張浚條海道利害 汪徹論備海道 李寳駐江隂 李寳海州之捷 御書賜寳 禁義問論上豪官軍 襄 襄 江陵 鄧州 巴蜀 漢江 劉琮降操
魯肅欲說劉備 㨿襄取北方 關羽攻樊 吕蒙請㨿襄 陸遜向襄陽 襄陽必争 羊祐鎮襄 陶侃遣將㧞襄 庾翼論㨿上流 北魏向襄陽 李綱請幸南陽 程千秋失襄 趙鼎論襄 桒仲㨿襄謀蜀 范宗尹乞赦桒仲 霍明殺桒仲 李横思立奇功 趙鼎論襄險 觧潜乞保上流 虜僞䧟襄 朱勝非議委岳飛取襄 講防秋事 岳飛復襄 岳飛進屯襄 飛不可動 吳挺戍襄 汪徹言增重襄 陳康伯請分禁旅助襄
成閔控扼上流 虜瞰襄 江澈言襄不可棄 成閔擣蔡 吳拱襄水之捷
- 附:
卷之二十五 蜀 全蜀 興元 成州 文州 龍州 金州 巴州 劒州 閬州 古渝 孔明論跨荆益 孔明論帥益州兵 周瑜欲取蜀 法正說取益州 先主降劉璋 曹操降張魯 法正說先主取漢中 漢中益之咽喉
先主斬夏侯淵 先主得漢中 吳蜀唇齒 亮定中原 亮斬王雙 亮㧞二城 木牛運糧 司馬昭欲伐蜀 姜維請㨿險 鄧艾伐蜀 王濬造船 温平蜀 符堅取蜀 劉平蜀 拓㧞英圍南鄭 太祖平蜀 虜由陝趨蜀 虜䧟延安 張俊使川陝 浚用曲端 浚論漢中形勝 浚王似知成都 全陝没 曲端拒虜 浚罷曲端 富平之敗 五路之䧟 吳玠和尚原之捷
保蜀亦浚用玠之力 張浚罷赴行在 虜八金州 虜䧟興元 諸將分守陝蜀 辛炳劾浚 吳玠殺金平之捷 吳玠專治戰守 趙鼎都督川陝 趙鼎㧞秦州 吳玠趙開謀不合 吳玠宣撫 朝世將制置 吳玠卒 世將乞命璘 吳璘資任責 力保關隘 璘政入陝 璘辨四長 璘為宣撫 璘破虜 璘復秦隴 群書考索目錄